史上罕见!惠州海域发生近年来规模最大赤潮
受赤潮影响,部分海面呈现出红褐色。 林涌浩 摄
在赤潮发生海域,工作人员在采水样。 林涌浩 摄
2月中旬以来,惠州及周边海域发生了近年来规模最大、时间持续较长的赤潮现象,惠东双月湾的“蓝眼泪”更是刷爆了朋友圈。赤潮的发生引起惠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也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据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通报,此次赤潮监测到的3种藻类均为无毒藻种,未对海水水质和渔业生产造成影响,监测站位海水无机氮、无机磷指标均保持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惠州海洋部门邀请了多位省内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和研讨。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专家指出,引发赤潮发生的原因有多种,而且海水的流动性较大,惠州海域发生赤潮不代表就是惠州海域水质下降所引起。目前,国际上尚无解决赤潮的办法,只能继续进行监控和预警。南方日报记者 林涌浩
范围之大时间之长史上罕见
根据市海洋与渔业局通报,本次赤潮始发于2月17日,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月18日至29日主要发生在红海湾和平海湾海域,为红色赤潮藻引起,2月26日面积达到最高值,为140平方公里,相当于惠州海域的3%。到2月29日,第一阶段的赤潮完全消退。
3月4日—5日,大亚湾、平海湾和红海湾海域再次发生由红色赤潮藻引发的赤潮,随后又分别监测到新的赤潮藻种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
“虽然这几天下暴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赤潮的消退,但是很难确定是否还会反复发生。”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3日,赤潮面积仍有18平方公里,仍未明显消退,或将持续一段时间。
赤潮的发生引起惠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惠州市一度启动赤潮灾害Ⅱ级(较重)应急响应,海洋部门至今坚持“一日一监测、一日一汇总、一日一会商、一日一发布”,并邀请省内知名专家现场研究和分析发展趋势。
此次赤潮发生在2月,至今已持续近2个月,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情况之反复在历史上比较少见。不过该负责人介绍,本次赤潮红色赤潮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3种藻类均为无毒,未对海水水质和渔业生产造成影响。“从2月18日至今连续监测结果显示,所有站位海水常规水质指标检测结果无异常,无机氮、无机磷指标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也未收到因赤潮导致的鱼类死亡报告,渔业生产情况正常。”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