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绘制创新驱动路线图 2020年建成创新型城市

12.08.2015  14:55

  南方日报讯 (记者/罗锐 通讯员/刘君)惠州创新驱动发展有了成形的“路线图”。11日,惠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召开,审议了惠州关于创新驱动的“1+6+N”系列文件,这一含金量较高的系列文件出台,将有力助推惠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6+N”系列文件也明确了惠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时间表”:2017年力争建成广东省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2020年力争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达成这一目标,惠州将出台一系列举措,比如3年内惠州财政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将不少于30亿元等。

  R&D占比年均增幅超过30%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新机遇,创新新技术,培育新企业,发展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近年来,惠州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支出占比不断提升,全市R&D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1.1%提高到2014年的2.3%,年均增幅超过30%,增幅居珠三角首位。

  惠州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了一批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申请量由2010年的2889件增长到去年的18359件,连续5年增幅居珠三角第一。去年,惠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2%、41.8%,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13.9、16.1个百分点。

  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称,今年上半年惠州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81.9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一,增长147.5%。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4355件、发明专利申请1208件,分别增长23.8%、24.2%。

  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圈层

  惠州创新驱动发展的号角早已吹响。今年年初,《惠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印发。此次惠州市委全会审议了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关于创新驱动的“1+6+N”系列文件。

  “六大行动”分别是创新平台构建行动、创新能力跃升行动、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创新动力激发行动、创新成果燎原行动和创新环境优化行动,涉及创新驱动发展的六大重点领域,明确了发展战略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分工。

  “N”对于企业来说,更是体现“真金白银”的政策。目前已出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资助办法》等7个文件。

  惠州还将着力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圈层:一是把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两大战略平台建设成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区、自主创新的动力源,重点加快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形成创新驱动的“第一圈层”;“第二圈层”为惠州全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第三圈层”为专业镇和工业集中区。

  到2017年高新企业将达500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当前惠州重点抓好五方面的工作:下大力气提升重大平台创新引领能力,下大力气培育创新型企业,下大力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下大力气提高创新型产业发展水平,下大力气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惠州高新技术企业仅183家,仅占全省的2%。对此,惠州将尽快制定培育计划,深入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力争到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500家。

  创新发展需要解决资金瓶颈。惠州将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015—2017年市、县两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总量不少于30亿元,力争到2017年全市R&D占比提升到2.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是创新驱动之源,抓人才就是抓第一动力。对此,惠州也将出台举措,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构建“一口受理、全程代理、一站办结”的服务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