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设法让中国经济“不温不火”

18.07.2014  17:26

      7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在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即将公布之前,李克强总理曾经召集企业家开会,倾听了企业家对宏观调控的看法和建议,了解市场一线的实际状况。此次,李克强总理召集专家学者,也是就中国经济目前情况进行多方取证和探讨,从而对在做决定的时候以参考印证。

        在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必须保持中国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区间”。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公布出来之后,7.4%的GDP增长率正是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对于这个数据有着众多不一的看法。有外国智库曾表示中国经济应该在3%左右运行为好,显然他参照了不切实际的美国GDP增长率;也有人认为7.4这个数字较之多年前8到10左右的增长率,是有所调低。

        不管唱空还是吹捧,都只能是弦外之音,中国经济发展只依照自身情况和特点来进行发力。因为我们要兼顾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一最大事实,而李克强总理所说“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正是这个道理。

        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保持今年经济增速在7.5%左右,也要关注物价水平,把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可以说GDP和CPI的目标确认,是理性和低调看待未来经济爬坡迈坎的状况而定。在GDP的背后,最为关键的是就业保障,而CPI的背后,则是社会消费的上下波动。把它们定位于不温不火的现行目标,是合理而可行的。

        “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李克强总理把中国经济需要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的姿态表达地很清楚。一个稳字,说明了不冒进、不大步的温和态度。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关键词——改革和市场,李克强总理也用了“喷灌”、“滴灌”来形容。

        要让中国经济运行在“不温不火”的合理区间内,需要开动脑筋,需求更深化的方法,也需要在多个领域进行实质性探寻。在和企业家的座谈中,李克强对于董明珠“我们不要政策扶持,只要公平环境”的声音深以为然。政府要加大行政改革的步伐,让市场更大释放活力;此外,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也是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应有之义,这其中也要考虑到公平的因素。从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是16.3%,而西部地区的增速是18.6%,也就是东西的投资差距正在明显的收敛。另外,实体经济依然是绕不开的重要话题,从之前的金融要为实体经济造血,到小微企业、服务业和农业等发展都需要统筹规划,这些都将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李克强强调,必须依靠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也注定是个脱胎换骨的时期,也注定是有所阵痛的阶段。从GDP增长率的曲线来看,中国已经在告别低成本的竞争模式,而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这点,可以从河北叫停水泥、钢铁等过剩产业,到沈阳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这一小切口就可略见一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能适应GDP增长率的客观体现,也要明白长期处于合理区间的客观事实,从而更笃定自己的道路自信。

        李克强总理说“通过深化改革搞活体制机制,将产生巨大的能量,有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中国经济是条雄关漫漫的征途,这其中有高亢的纵横捭阖,也有低谷的爬坡迈坎。总的来说,还是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唯有如此,才不会忘记出发时的那一片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