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变清了,但那位唯愿“黄河流碧水”的老人朱显谟走了

13.10.2017  01:05

今年5月份,黄河传来了一则消息

这条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终于清了!

5月实测数据显示,

黄河含沙量不超过0.8公斤每立方米

这意味着,

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图源:《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 林嵬 丁铭 张军

然而就在10月11日,

一个曾经在黄土高原默默耕耘一生

为黄河水清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

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

他,就是朱显谟,享年102岁。

他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为“黄河清”梦想的实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网

朱显谟,中共党员、我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民以食为天,有土斯有粮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朱显谟

少时的理想,是改变中国落后的农业状态。

1940年大学毕业后,他随指导老师侯光炯

赴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

开展土壤调查工作

当时的朱显谟

不迷信书本、凡事都要探个究竟

他在土壤发生和地理分布、

土壤侵蚀及其防治方面

提出的观点和见解,既不符合传统,也不适应潮流,

曾被称之为“离经叛道”,或被斥之为“标新立异

却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图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朱显谟院士与吴普特副校长探讨黄土高原的治理

1959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

朱显谟毅然告别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

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

住的是两间平房,没有卫生间和厨房,

吃水还要到共用自来水龙头接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

朱显谟开始了黄土高原土壤的科学研究

这一待就是50多年,他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

3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

不仅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还培养出了一支专门从事土壤和土壤侵蚀研究的科技队伍

资料图 黄土高原地貌高庆国 摄

多年来,朱显谟心中一直有个梦叫“黄河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但因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

每年13亿多吨的水土流失,而使之成为颜色鲜明的“黄河”。

图片来源:CTPphoto 陕西黄河壶口瀑布

公元8世纪以后,黄河下游泛滥、决口、迁徙次数增加,

灾害频繁,成为一条害河。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治黄建设成就斐然,

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水患未根本消除。

为此,朱显谟于20世纪80年代初

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

米粮下川上塬

林果下沟上岔

草灌上坡下坬

这28个字,日后成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针

近二十年来,

朱显谟先生曾先后“六论”这“28字方略”,

逐步发展与完善了它的内涵。

朱显谟曾说:“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为了这个梦,已是耄耋之年的朱显谟也从未停止对黄土的研究。

2006年,已经91岁高龄的朱显谟

还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论文

提出了构建和谐黄土高原,再现秀美山川的三条建议。

图源:西安晚报 众人贺朱显谟90大寿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曾这么评价他:

他给我的印象和启发是在任何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下,都没有丝毫放松自己的科学研究,这往往是一般科学工作者难以做到的。他是一个从不人云亦云的人,他也是一个尊重别人的科学意见的人……这样的研究应是一个科学家的本色,又是一个科学家难得的品质。

如今,朱显谟夙愿达成

黄河流碧水

希望老人能一路走好!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