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之区 大爱宝安

28.09.2015  10:55

逐渐形成多层次公益慈善事业体系,民间慈善热情进一步被激发

  公益促进和谐,慈善温暖人间。在今天开幕的第四届慈展会上,参展的宝安区慈善会、新安慈善帮扶协会、宝安区爱心智慧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尚德社会工作服务社将分享各自在公益慈善领域的探索经验。由宝安区组织的爱心义卖,汇聚了深圳市盛世任我行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景新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德保县工贸有限公司、深圳泽之润慈善基金会、橄榄树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深圳市藏虫草生物科技研究院等企业和机构,也在传播着浓浓的正能量。 

        慈展会上呈现的这一幕,是宝安区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宝安区创新登记管理模式,推行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大力培育慈善类社会组织,在全市率先设立扶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积极发挥慈善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和促进社会公平的“第三次分配”作用。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公益慈善事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民间慈善热情得以进一步激发。 

        聚焦民生 

        公益慈善项目惠及群众 

        2014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突出扶贫济困,坚持改革创新,确保公开透明,强化规范管理,为建立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实际上,宝安区的慈善事业发展,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以宝安区慈善会为例,2007年成立至今年6月,共募集善款4.74亿多元,共资助4399人次。七年多来,宝安区慈善会先后实施了《关于资助户籍困难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暂行办法》《关于资助劳务工重大疾病医疗暂行办法》等27个救助项目,惠及了一大批困难群众。救助病种由原来的12种扩大到16种,简化了救助的申请程序。 

        新出台的《宝安区慈善会关于困难群众个案救助暂行办法》,对见义勇为等行为造成严重受伤或死亡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身患绝症且生活困难的群众、遭遇重大意外和身患重症的慈善热心人士予以关怀和救助,扩大了受助群体范围,让救助更加及时,更加具有针对性。 

        科学发展需要规划引领,对于慈善事业来说也不例外。为此,宝安区慈善会联合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对宝安慈善事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宝安区慈善会发展规划(2013—2017)》。五年规划的编制,明确了宝安区慈善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工作目标,让慈善会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区慈善会的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宝安区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等措施,大力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目前,全区已成立区级慈善组织1家,街道慈善组织6家,社区慈善帮扶协会33家,新安街道实现了慈善帮扶协会22个社区全覆盖,桃源社区发展基金会和海裕社区基金会两家社区基金会先后成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公益慈善事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坚持创新 

        公益慈善资源整合链接 

        “你知道宝安区有多少自闭症孩子吗?”“如果拿到项目资金,你们打算怎么用?”……2014年底,宝安区首届优秀公益慈善项目选拔赛上,台下的评审专家抛出一个个犀利而专业的问题,以了解评估参与选拔公益项目的“含金量”。 

        20多家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和福利机构申报的慈善公益项目,涵盖关爱特殊儿童、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弱势群体和困难义工等类型。区慈善会委托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全程运作项目选拔,经过初选、入户调查、现场评审等环节,最终评选出9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相关负责人表示,宝安区慈善会首次举办优秀公益慈善项目选拔赛,旨在为宝安区拓展更多的救助渠道,创新救助方式,惠及更多困难群众。同时也为推动深圳市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及改革注入新力量,为具有创新性及影响力的宝安区公益慈善项目搭建平台,提升宝安区公益慈善项目标准及品质,共同促进深圳市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窥斑见豹,宝安区通过向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为社会组织参与慈善事业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社会组织通过帮扶项目、捐赠、提供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慈善事业,发挥了社会组织提供多样专业化帮扶服务的优势和作用。 

        有了政府当“桥梁”,更多的公益慈善资源被链接起来。今年1月6日,由宝安区民政局牵头,启动了“让爱?启程”社区家庭公益援助项目。这项爱心活动由景旺集团捐助50万元对宝安区困难家庭进行援助,唐韵社区公益援助服务中心发起执行,计划走访关爱困难家庭300户,并对150个家庭进行实际的经济援助。 

        据了解,“让爱·启程”是社区家庭综援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打破了以往单一以政府提供经济补贴为主的家庭援助模式,引入社会专业力量,扩大低保户、单亲、失独、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及家庭,提供心理、法律、推荐工作岗位等全方位的综援服务。 

        牵手科技 

        慈善事业迈进“微时代” 

        随着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很多公益慈善活动的方式、模式和理念也在与时俱进。 

        今年5月27日,宝安区慈善会微信公众平台暨“慈善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小剧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宝安区的慈善事业正式走入“微时代”。 

        近年来,宝安区慈善事业一直致力打造“透明慈善”“阳光慈善”,在全市各区级慈善会中率先开展第三方审计。区慈善会经过认真筛选,聘请中联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深圳分所作为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慈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慈善金实行封闭式管理,慈善金使用项目化运作;实行会长办公会向常务理事会报告工作制度;聘请法律顾问,坚持依法办慈善;主动公布慈善金年度审计报告,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等创新的制度设计保证了慈善金的规范运作,“公信力”得到群众和爱心人士的一致认可。 

        为开拓创新,宝安区慈善会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与中国银行宝安支行合作,开发专属微信公众平台,让宝安区慈善事业迈进“微时代”。市民可以通过关注“深圳市宝安区慈善会”微信公众号了解、参与区慈善会的活动;向区慈善会寻求帮助;向区慈善会建言献策或者畅谈公益事业感受;同时还可以对慈善款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是打造宝安区‘阳光慈善’‘透明慈善’的重要举措,我们会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常态化募捐和定向捐款,为爱心人士行善助人提供方便,让慈善深入人心。”宝安区慈善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典型 

        新安“1+22”慈善帮扶模式: 

        慈善就在家门口 

        新安是深圳市宝安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人口约80万,其中户籍人口17万。为了实现“慈善就在家门口”,2007年6月,翻身社区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社区级慈善组织——“翻身社区慈善帮扶协会”。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2009年6月,新安其余21个社区都成立了慈善帮扶协会,实现了新安社区慈善组织全覆盖。2012年10月,成立新安街道慈善帮扶促进会。至此,新安形成了“1+22”慈善帮扶模式,即1个街道慈善帮扶促进会+22个社区慈善帮扶协会的慈善帮扶模式。凭借着门槛低、速度快、接地气、高透明的特点,树立了良好的公信力。 

        观察慈善事业“新安模式”,可以发现其具有募捐渠道多元、救助形式灵活等特点。 

        在捐赠方面,“新安模式”善于借助社会慈善组织的力量来获得资金支持,实现了企业捐赠和社区小额募捐相结合。推广“一十百千万”募捐活动,即号召“中小学生捐1元,普通市民捐10元,公职人员和个体工商户捐100元,一般企业捐1000元,规模以上企业捐1万元”。 

        在救助方式上,“新安模式”发挥了灵活救助的效应,将实施专项救助和个案救助相结合。专项救助活动引起了社会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关注关爱,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今年实施“生命接力”新生儿救助项目,为罹患10种致命性、致残性疾病的新安户籍困难家庭的新生儿提供医疗费用资助,通过及时治疗,挽救新生儿生命,目前已资助新生儿1人。文雅社区一名9岁的儿童,两岁时被发现患有白血病,给家庭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得到了社区及时有效的资金救助,目前病情基本稳定,被医生称为“奇迹”。类似的个案救助帮助重病居民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可以说,新安“1+22”慈善模式从以往慈善组织官方色彩浓厚转变为民间力量主导,实现了辖区居民自我救助,搭建了爱心助困的连心桥,也激发了社区居民建设和谐家园的热情。 

        8年来,仅新安“1+22”慈善组织募集善款近2000万元,资助困难居民逾1000人。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认为,新安将慈善文化引入社区的服务管理,有利于凝聚人心,建立一种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氛围,对全国的社区建设都有启发意义。 

        ■延伸 

        先行先试,市区共建

        宝安区探索构建现代慈善新格局 

        改革创新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四届慈展会期间,深圳市民政局将和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签订《推进慈善事业创新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开启宝安区慈善事业改革创新试点新征程。 

        试点将从培育公益慈善组织、打造慈善文化、加强慈善专业能力建设、创新慈善募捐形式、加强慈善金监管等5个方面开展;通过市、区共建,让慈善事业的重大创新项目和措施在宝安区先行先试,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影响力的慈善品牌,倡导“全民慈善、人人公益”。通过以上举措让宝安的慈善事业向广度、深度、高度推进,在深圳慈善事业发展中起示范作用。 

        让公益慈善组织量质双提升 

        公益慈善组织是开展慈善事业的载体。在培育公益慈善组织方面,宝安区将深化慈善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在降低设立门槛、优化登记流程、加强综合监管和服务,发挥作用等方面作深入探索和实践;培育发展一批新兴慈善组织。全面实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优先发展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发展10家以上社区基金会,力争2020年年底前设立50家以上冠名慈善基金,市民政局按照有关政策给予支持。 
        同时,多形式多渠道扶持公益慈善组织。区社会组织扶持资金重点向公益慈善组织倾斜,资金总额不低于60%。市民政局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以扶贫济困、养老服务项目为重点,通过实施公益创投、项目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随着时代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正日趋专业化,对公益慈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加强慈善组织专业能力建设,市民政局将与宝安区合作开展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对扶贫济困、扶孤助学、养老服务等优秀慈善项目进行宣传与资助,扶持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强大造血能力的公益慈善组织。 

        创新“社工+义工”慈善服务模式。鼓励和资助慈善组织配备社工,建立慈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记录和考评激励等制度,不断发展和壮大慈善志愿者队伍,力争2020年底前全区注册慈善志愿者数量突破1000名。 

        借“互联网+”拓展慈善事业平台 

        慈善资金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根本保障,如何创新慈善募捐形式成为新命题。 

        据了解,市民政局将和宝安区联合搭建公益慈善网络平台,共享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倡导“微慈善”“微捐赠”让市民有更多的渠道参与慈善事业,多渠道开展募捐活动。市民政局鼓励宝安区多形式开展募捐活动,通过开展公益慈善项目大赛、设立慈善超市、举办慈善拍卖,实施公益创投等方式,不断壮大慈善资金规模;探索慈善资本运作模式。市民政局提供政策支持,在宝安区慈善会开展慈善信托试点,探索资本运作,改变慈善资金以银行利息、银行理财为主的增长方式。 

        慈善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命力。在加强慈善资金的监管方面,宝安区将强化慈善组织自律,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加快建立和完善慈善组织法人治理制度,严格执行章程和财务管理办法,发挥慈善组织监事会监督作用,增强慈善组织自律能力,推进慈善组织规范化建设;接受全社会共同监督。 

        要培养“全民慈善”意识,就必须在慈善文化培育上下工夫。宝安区将重点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工程,在区内小学开设慈善课程,同时,建立慈善激励表彰制度。市民政局指导宝安区试点培育认证一批社会企业,并协调有关机构给予培训和资金支持。设立宝安慈善奖,以区政府名义每两年一次对在慈善领域作出贡献的辖区单位、个人和有影响的项目予以表彰。 

        按照《协议》,市民政局将支持宝安区设立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分会场或承办慈展会有关活动,并提供指导;宝安区积极动员企业、公益组织参加慈展会,搭建慈善交流平台,宣传和展示慈善事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