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兴起,预示更蓬勃的社会参与热潮

13.01.2016  15:55

东莞时报 》报道,近日,2015年度东莞商(协)会慈善活动评选结果出炉,世界莞商联合会、东莞市潮汕商会、东莞市女企业家协会等9家社会组织获得卓越奉献奖,叶小红、程恩波、张扬志等9人获得杰出奉献奖,王汝君、程善道等7人获得新锐奉献奖。记者发现,东莞商会协会做公益慈善甚是积极。很多企业家除捐钱捐物外,还亲力亲为去行善。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变化。一直以来,社会学家在观察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时,常常发出的一个困惑是:个体的、孤立的、原子化状态的人,如何能够通过有机的社会联系,完成“自由人的联合”,转化为现代社会中的公民结构?这则 新闻 报道让人看见,破解这个困惑的解决方案,正在现实中喷涌。当越来越多企业家创业有成,开始感恩社会,参与慈善之时,事实上,也就在学习如何夯实自己公共参与和社会表达,也就在为弥合当下孤立分裂的社会联系添砖加瓦。往大点说,也就是在力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

对比很多时候一些人“穷得只剩下钱”、一掷千金只为任性的暴发户做派,这些东莞商(协)会的公益行动和企业家的慈善热情,让人感佩。虽然说,如何支配自己合法得来的财富,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慈善参与,也仅仅只是公共参与和社会变革的一部分,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个体觉醒,从一己窠臼和个体遭遇出发,发现身边人的痛苦,参与社会需求的满足,实际上,也就是在推动社会资源的分化重组,积累社会结构的变革力量,帮助社会迈向一个更友善、更人道的境地。

这个道理,说来并不复杂,中国历史上,也遗存着浓厚的慈善传统和天下情怀,但基于严酷的社会变迁,也囿于制度变革的滞后,中国企业家的社会参与和公共表达,还处于比较初级阶段。特别是,和社会的关系、权力的距离,处理起来常常进退失当、动辄得咎。不是热衷扮演“二政府”、走红顶商人甚至权力掮客的路子,就是以社会分工和“在商言商”为理由,将自己和社会参与、公共责任孤立隔绝起来。虽然说,“在商言商”本身并无不妥,企业家的首要责任在于把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如果不能盈利,一切都是空谈。但在一个“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社会结构中,“在商言商”绝不应成为明哲保身、既不关注权力,也不关心社会的生存策略。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提出,人天生是个政治动物。作为一个积极公民,为了维护城邦的稳定,每一个人都要关心政治,参与政治,要与城邦融为一体。而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在《美国人:建国的经历》说得更透彻,“商人是一些非常关心公共事务的精明的公民,他们的事业和理想是人们对社会的理想的一种象征,因为他们是巨大发展时期朝气蓬勃的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所产生和培育起来的”。显然,东莞企业家的慈善参与,代表着一个历史性的变革趋势,也预示着一个更积极、更蓬勃的社会参与热潮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