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已死?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平台?

31.03.2016  15:46

  在通常意义上,人们习惯将2012年视为慕课“元年”。当“慕课风暴”来袭之初,很多学者曾预言,这将是一场改变高等教育格局的“大风暴”。然而,这场“风暴”已经刮了5年,距离改变我们的教育究竟还有多远呢?

  从2015年9月起,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其他机构,对国内的慕课教育现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将成果汇总成为《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调查显示,在平台数量和课程数量都已趋向稳定以后,慕课本身并没有像之前人们预想的那样,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一、没有回答的提问

  根据《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在其统计的1000多门慕课课程中,只有约20%的课程占到了师生网上交流互动数量的90%。也就是说,有八成的课程基本不存在师生间的互动。

  对于慕课课程缺乏互动的诟病,其实早已有之。但事实上,慕课课程不但不应该缺乏交流,甚至比普通课堂更适合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华认为,在线教育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程的制作开发,第二阶段则是学习支持服务,包括讨论、交流、答疑、作业的批改等。目前,我们对第一阶段的重视程度已经足够,但却严重忽视了第二阶段的工作。

  在郑勤华看来,最有效的学习是发生在人际间的交互过程中的,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人际之间的交流,这其实也是我们对第二阶段工作重视不足的根本原因。

  二、缺失的质量保证机制

  如果想让慕课取代现实课程,产生对现代教育更大的变革影响,就必须搭建一套不同课程之间完整的评价体系,比如:如何评价一门慕课课程与校内课程的关系?两者是否能相互取代?是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缺乏这样的评价体系,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也无法实现平台与实际教学之间自然可以进行换算,使慕课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

  三、未来的核心问题

  如果说交互行为的不足和质量保证机制的缺失属于阻碍慕课发展的教育因素的话,那么现行慕课模式存在的知识产权不明的问题,就属于市场因素了。

  到目前为止,不同慕课平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不统一。而这种版权分配的不明晰,很容易损害教师的知识产权。但教师恰恰又是对知识产权最为敏感的群体之一。正因为如此,在此次公布的《白皮书》上,知识产权问题被认为是慕课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后慕课时代:SPOC和DCGS应运而生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又被称为“私播课”,即小规模在线课程。作为MOOC的补充模式,SPOC更符合个性化教学的需求,由于人数有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表现,提供更具针对性、专业力度更大的教学支持,也能够更深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充分交流、答疑和讨论,因此更具有互动性。

  由在线英语教育机构vipabc独家研发的DCGS(Dynamic Course Generation System 动态课程系统)则在深度互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了学习者与教师、教材之间的精准匹配。对于学习者、教师和教材,均采用了多组不同的标签来进行智能识别。当学习者发出学习需求时,DCGS就会根据这些标签,挑选出适合学习者知识提升的学习素材,并自动找出匹配契合度最高的顾问为学习者提供教学支持。

  SPOC和DCGS对“后慕课时代”在线教育的启发在于,要用不断创新的技术和更加开放的思维去开发多元、个性化、更具人性化的教学产品和服务,并构建真正基于学习者的立场去解决问题的平台。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在线教育想象空间是充满无限可能的。(互联网学习观察家elearningg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