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设计与应用》讲座成功举办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7.04.2015  16:00

      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作为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和教育信息化浪潮的一个重要部分迅猛发展,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推动我校慕课的应用与建设,4月25日下午,由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校工会、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联合主办,校青年教职工工作委员会承办的《慕课的设计与应用》讲座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邀请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华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徐福荫教授为我校教师进行慕课培训。徐福荫分别从慕课概述、慕课教学模式、慕课平台、慕课课程设计、慕课视频呈现形式设计、应用案例、慕课的不足、慕课教学模式、慕课博课(SPOC)应用效果比较、在线开放课程教改实验等十个方面,对慕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简单地说,慕课是世界各地大校名教授将他们的课程教学视频、学习资源与信息,上传到特定的网络平台上,免费供全世界的人们学习。从此,你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家上大学,听到世界各地大小的名课,目睹名教授的讲课风采,参与讨论、交流、联系,如果在学习中有问题,你还可以在课程论坛发帖求解,可能会得到来自世界任何角落的‘学霸’解答!另外,慕课还有作业、小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完成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学习者可以获得一张大校名课的结课证书。”在对慕课概念做了简单解释后,徐福荫介绍了精品课程、公开视频课、微课、资源共享课等网络公开课到慕课的发展变化过程。他提到:网络公开课是你看到老师给别人上课,慕课是你真的感到老师在“一对一”给你上课;慕课主要有两种模式:基于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xMOOC)。“xMOOC更接近高校的课程学习。教学模式基本成型、可控和容易复制,使得按这模式批量制作课程成为可能。
      徐福荫介绍了Coursera、Udacity、edX等主要的国外慕课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等国内慕课平台后,重点讲述了慕课的设计原则、设计目标、视频单元设计、视频和非视频结合设计、慕课课程设计模式、慕课视频呈现形式设计等,并利用一些案例浅显易懂地让大家直观的感受了慕课的各种形式;同时他也特别指出了慕课这种教学形式的不足:如“师生分离”带来的学习孤独感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问题,“开放”与“没有先修条件”带来的高注册率低成功率问题,xMOOC“带来的知识创新与分享不足和缺乏师生实时同步互动问题。

      在现场问答环节,老师们踊跃地提出各种问题,徐福荫一一作答,会场气氛热烈。徐福荫教授认为:慕课与现代课堂的结合中,一是要充分发挥在线学习的特点,二是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慕课并不会“颠覆”或“取代”传统教学,其本质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从传播学角度讲,face to face永远都是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教无定法,慕课的形式要始终服务于教学目的和内容。
      讲座吸引我校各学院各专业的近百位老师到场,根据校青年教职工工作委员会回收的六十多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参加本次讲座的老师副高职称占到44.6%,中级职称35.7%;30-40岁为主,达到51.7%,工科背景占31.6%,理科占26.3%;属于第一次接触慕课比例占到62.1%;有61.5%的老师表示想制作或参与制作的师生占61.5%;几乎所有参加者都认为本次培训举办非常及时,收获很大;58.6%的问卷提出希望多开展类似的教学交流活动。
      参加讲座的一位老师表示,“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现在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不是太了解,应该跟进研究它,相信同学们也会逐渐接受这种教学形式。”在谈到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上,有老师认为:“要把慕课好的教学形式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受益面较大、师资较紧缺的学科可以引进一些好的资源。
      本次讲座由校青年工作委员会筹委会雷红涛教授主持,教务处张永亮处长出席并就我校慕课工作的开展作了展望。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刘卫民主任、校工会袁娅苏副主席等相关部门领导也出席了本次活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校青工委等配合相关部门将在进一步调查分析基础上,根据广大教师需求,有针对性地继续举办1-2次以应用提高为目的慕课培训,这也是校青工委今年重点工作之一。(文/校报学生记者 陈鑫媛 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张运红 校青工委 赖元峰 图/校报学生记者社 张殷)

(责任编辑: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