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服讲究不一般 广州仅剩一家戏服厂难以为继

17.11.2014  16:30
戏服讲究不一般 广州仅剩一家戏服厂难以为继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广州传统戏服,种类非常多,从服装的造型、图案纹样和颜色上,就可区分剧中人物文与武、善与恶、富贵与贫贱。如帝皇将相穿男大蟒,皇后公主穿女蟒裙;元帅将军穿男大靠,才子书生穿海青,夫人女士们穿女披风,员外地主穿男披风,小姐和未婚姑娘穿西湖装、小宫装、小古装等等,图为女大汉装,一般为贵妃穿着。

高胡、二弦咿呀呀响起,生、旦、净、末、丑现身舞台,明末清初以来粤剧兴起,培养了几代人听戏的乐趣,演员们华丽的戏服也是戏迷们的谈资,不同人物需着不同戏服,“宁穿破,不穿错”,可见戏服的讲究不同一般。时代变迁,粤剧没落,牵累了戏服制作,随着老手艺人越来越少、租金贵、成本高等现实问题的突显,广州仅剩的一家戏服厂难以为继,盛极一时的广州戏服或许就此消逝于历史中。

广州戏服

特点:适用于传统粤剧,也适用于广东汉剧、琼剧、采茶剧、桂剧等剧种的服饰。在制作工艺上,融合“广绣”艺术特色,具有南方地方色彩和艺术风格

制作:有纯手工制作,也有机械制作;手工制作时间长,工艺好,价格高;机械制作时间快,工艺略差,价格实惠

材料:有丝绸、粗布、麻布、扑布、绒线、金银线、棉花等等

价格:一件戏服,机绣的两三百元,全手工制作几千元,甚至超过一万元以上

■记者手记

戏服是最美的魔法,穿上了它,演员可瞬间变醉卧牡丹花丛的杨贵妃,也可变寒门弱女翠莲,或者是一身英雄气概的西楚霸王,而制造这场魔法的,正是戏服的手工艺者。

广州戏服,以南方独有的气质,区别于其他戏服,在制作工艺上,融合“广绣”艺术特色,具有浓烈的南方地方色彩和艺术风格。广州戏服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20世纪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

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2009年,广州戏服制作技艺首先进入了市级非遗名录,同年还晋级成为广东省的非遗项目。但是谁又晓得,到了2010年,这个项目的保护单位——广州中华戏服厂,在坚持了半个多世纪后,黯然结业。

手工艺人们纷纷散去,后继者何人?是一个未有答案的疑问。曾经是广绣和戏服天下的状元坊,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迁后,戏服在这里已经难觅踪影,在中华戏服厂关门后,广州仅仅剩下一家专业从事广州戏服制作的戏服厂,它是状元坊牌坊旁边的状元坊戏服厂。

状元坊戏服厂的厂长董慧兰,是一名从事戏服制作数十年的艺人,如今远在国外的她,却随时牵挂着这家仅存的、维系着粤剧戏服文化传统的老字号。

广州戏服之于粤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近年来粤剧的式微,戏服厂将面临着和中华戏服厂同样的境遇——黯淡的市场、惨烈的竞争、昂贵的租金、流失的人才……每一个困境都可能成为压死戏服厂的稻草。

戏服就是这样的例子,在舞台上,它们光芒四射,威风凛凛,享受着掌声与鲜花,当聚光灯散去,便是一片无边的寂静。大多数的它们只能杂乱地压在箱底,等待着下一次被聚光灯唤醒,瑰丽的南国戏服,是否能经得住时代的洗礼,走出困境?

(实习生林晓丹对本专题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