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启创”6年间成为全国最大青少年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青年地带”

17.05.2014  18:11

  他们曾是一群孤独的前行者,始终执着追梦。

  六载春秋,他们致力于社会服务的创新:走访、调查、实践,填补政府在社区服务方面的空白;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以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满足社会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需求,探索出一条社会协同治理的新路。

  这群年轻人,就是来自广州市海珠区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的社工。怀揣着一个共同的公益创业梦,他们走到一起。今年“五四”青年节,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6.7岁的年轻团队荣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南方日报记者 雷雨 通讯员 蔡立

  填补空白

  在2008年以前,我国内地社工还是“一穷二白”:默默无闻,缺乏专业化。

  在中山大学社工系教授罗观翠的带领下,现任执行总监廖焕标与其他4位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80后”年轻人,创办了广州市海珠区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以下简称“启创”),这是广州第一个专业社工组织。

  年轻的“掌门人”廖焕标,被熟悉的人唤作阿标。他是中山大学社工专业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放眼当时班上35名同学,第一志愿报考者为零。

  2005年阿标大学毕业。“如果要说专业对口,我就应该是毕业即失业了,因为在2006年之前,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在彷徨的两年中,阿标专门帮助青少年戒毒,每年接手个案500例。

  2008年2月,阿标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转机。广州市海珠区被确定为共青团中央首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试点。启创借鉴香港社工发展经验,成立“青年地带”青少年服务项目,率先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政府一口气资助了200万元,共青团海珠区委进行统筹和监督,启创则作为服务承接方。

  就这样,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开始去思考一系列“宏大的问题”: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社会组织应该怎么启动,社会建设要怎样做,青少年服务可以怎样开展。

  艰难创业

  2012年8月起启创在海珠区全面铺开,并于2009年成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先后在“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驻校社工的角色定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经验”、“政府购买服务流程完善”等主题上先行先试,积极与业界分享工作经验。这些全国首创的大胆尝试,为启创尝试开拓不同服务领域,以及今后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回忆创业之初,阿标和小伙们更多想起的是当时的艰难和内心的忐忑:“一个是担心没有人来从事这个‘前无古人’的服务,同时也很担心这个行业会否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更担心经费没有办法落实”。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是家常便饭。“最辛苦的就是每天只能睡4个半小时,因为你既要做服务,又要写文字;同时还要去想怎么样去破题,包括边缘青年、留守儿童服务这样的‘人与人’的工作”。阿标说,那段时间父母从来不担心他,因为他们断定,自己的儿子肯定干不下去,不到半年肯定会回家。

  然而,阿标的父母失算了。

  6年过去,这个一开始只有3个人的团队发展到300人,其中专业社工270人,从事青少年服务的就有180人。而“青年地带”项目已累计服务70多万人次。至今,到社区居家养老站点探访和电访共1275次,开展康复活动15个;到戒毒人员社区服务开展和跟进个案341例,服务14752人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则已成立65个服务小组、接手个案41例、开展了326个活动。启创今年收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资金达到2300万元,自筹资金也有500万元。

  成长壮大

  6年中,阿标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整整一代边缘青少年的成长。有时去派出所接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家,有时处理家庭暴力问题,有时辗转在拘留所、戒毒所之间。这些边缘青少年在启创的帮助下重返各自的家庭,不少人如今已步入婚姻的殿堂……

  目前,启创已在广州、佛山、中山、汶川、绵阳设立分支机构,甚至作为内地少数的社会组织,将“触角”伸到了香港,“就如一棵大榕树,枝节伸向各方,遇着合适的土壤就‘开枝散叶’”。

  而最让阿标得意的,就是启创从全国首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试点项目,一步步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青少年服务社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实际上也有自己的‘ISO’服务标准。”在社会工作之余,阿标到香港大学进修非营利组织课程,这让他得以更深层次去思考自己的事业。去年,启创成功设计出广州市首个社会服务标准,如今还参与了广东3个城市的社会服务规划。

  “我自己最大的愿望和建议就是,希望在社会治理创新当中,有更多青年人参与。因为青年人敢想敢干,会带来很多创新的元素。”阿标也呼吁,在政府购买服务中,能有更多的关爱青少年的服务,带动青少年回馈社会、参与公益,如此,这个社会就会更加持续良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