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8成卫生站申请转型 违法执业明显少了

28.07.2015  22:54

原新基新墟卫生站现已转型卫生所

东莞“农村卫生站转型”工作已启动一年时间,记者27日从市卫计局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有966家农村卫生站申请转型,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已有498家签发了许可证,与原村委会完全脱钩。

有关负责人直言,农村卫生站转型后,全市的卫生站违规执业率明显下降。“去年以来,违规执业的卫生站有164户次,涉及转型后的仅2户次”。

投十万转型卫生所

据市卫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一些农村卫生站为乡村医生私人投资,还有一些村里或社区的卫生站将执业资格证承包给私人,个别站为追求利益,超范围经营,极易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责任难以划分。

去年7月,东莞市所有农村卫生站全面启动转型,根据要求,全市1233所农村卫生站将逐步转为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个人(社会)办门诊部、个人诊所、乡村医生举办的个人卫生所(以下简称卫生所)等四类医疗机构,此项工作要于今年年底基本完成。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南城新基杨柳路,这里曾有一家南城新基新墟卫生站,隶属于村卫生站,由村里的赤脚医生张医生个人承包。如今这里挂上了“南城梅代文卫生所”的牌子,负责人是来自贵州的47岁内科医生梅代文,“2005年,我辞掉了家乡医院工作来到东莞,在这家卫生站工作,前年辞职到别的卫生站工作。今年接到张先生儿子的电话,说张医生去世了,他虽然学医但没证,问我是否愿意接下这个卫生站。当时卫生站都在申请转型,我就决定申请个人诊所。”羊城晚报记者从市卫计局官网上的“东莞南城梅代文卫生所设置公示”中看到,卫生所公示已通过,其拟开设诊疗科目是内科,符合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情况,属农村卫生站转型设置医疗机构。

“我今年4月递交了转型申请,投入了10多万,除了添加一些医药用品,还按要求重新装修了。比如,安装了消毒池、紫外线消毒灯等,设置了专门的医疗废物储存室等。”对于卫生站转型,梅医生很支持,“转型后对硬件设施、医生上岗都有更严格要求,病人看病更有保障。”

可遏制违法执业行为

像新基新墟卫生站这样转型的卫生站有多少家呢?市卫计局有关负责人说,截至今年6月底,按照“成熟一所、申报一所,成熟一批、申报一批”的原则,共996所农村卫生站申请转型设置医疗机构,占总数的80.76%;已同意筹建设置880所,占总数的71.37%;累计已发许可证498所,占总数的40.39%;累计注销数为126所,占总数的10.22%。

“已通过验收签发许可证的498所原农村卫生站,已核定经营性质为营性利医疗机构,与原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完全脱钩,理顺了农村卫生站的产权归属和经营性质问题,规范了医疗市场经营秩序,保障投资人合法权益。”该负责人称,目前沙田、塘厦、凤岗等八个镇街已全部完成转型任务,谢岗、洪梅、道滘、石排、企石、万江、高埗、中堂等八个镇街未完成2014年度转型工作任务。“各镇街进度不一,多是因为历史原因。开展农村卫生站转型试点工作会涉及原农村卫生站的债权债务和工作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随着试点工作进一步开展,确实会遇到这方面的阻力。”

该负责人表示,转型后卫生站全部明确责任主体,对超范围、乱收费、违规医疗等违法执业行为有很大的遏制作用。“2014年以来,东莞开展了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共查处医疗机构379户次,其中涉及转型后的医疗机构仅2户次,占转型后设置医疗机构的0.5%。公示违法违规执业医疗机构124户,其中涉及转型后医疗机构的只有1户,占转型后设置医疗机构的0.2%。”

转型设置资金成阻力

已经过了一年时间,为何谢岗、洪梅等八个镇街的卫生站转型工作仍推进缓慢呢?据洪梅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转型意味着要加大投入。“我不是医生,根据方案只能申请转门诊,门诊设置要求很高,比如要求有一名副主任医师,还要购入B超、X光等设备,场地面积也要达300平方米。我大概算了一下,投入得要100万,风险还是比较大。其他一些仍在犹豫的卫生站,他们如果要转型成门诊部,最少也要花50万元,就算转型做卫生所,那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

让1233所农村卫生站全部转型,这是否会影响到市民就医呢?

市卫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一些农村卫生站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渐渐跟不上市民医疗需求,逐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部、诊所、卫生所,能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此外,农村卫生站转型后,数量和布局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对市民就近就诊看病影响不大。再加上转型后对医疗硬件、医护人才配备等要求提高,更能保证市民的就医环境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