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成建议:按学生实际就读地 进行财政资金补助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莞开心就读。(资料图 杨泽彬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在广东团分组会议上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体制,逐步改变以户籍为导向的教育转移支付思路,完善以就读地为导向的教育转移支付体制,根据学生实际就读地进行财政资金补助,进一步推进人口流入地的公共教育均等化。
案例解剖
支:每年拿30亿用于70万非户籍学生
收:转移支付金却全部落到学生户籍地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
作为外来人口比例全国最高的城市,东莞外来人口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样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据统计,东莞有近80万名学生,本地户籍学生有10万人上下,其余近70万名为非户籍学生。“每年市一级财政要拿出30亿用于非户籍子女上学。”袁宝成在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需要尽快推动实施,“毕竟一座城市的财政承担能力是有限的,应相应得到教育转移支付资金。”
据了解,这70万名非户籍学生的教育转移支付全部转移到了学生的户籍所在地,没有支付到学生的实际入学地,而这项每年30亿元的财政支出全部落在了东莞的肩上。
教育承载
若新莞人子女年均增长4万人
全市每年将新增建校用地1200亩
据了解,东莞是我国外来人口基数多、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六普”常住人口822.5万,外来人口640.7万,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77.9%。外来人口对于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基本公共服务。
近十年,新莞人子女以年均5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80.29%,是本市户籍在校生的4倍多。
据统计测算,我市每年需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口子女投入教育经费约91.38亿元。仅此一项就占市财政预算收入的22.34%。
如按照每年平均增加4万名新莞人子女计算,以每所学校1000名学生的规模设置,每年需新建40所学校,如按县一级小学的建设标准(占地30亩)计算,全市每年将新增建校用地1200亩。
解决之道
根据学生实际就读地
调整转移支付政策
袁宝成建议,应根据学生实际接受教育的所在地进行教育资金补助,完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体制,调整财政教育转移支付的政策,进一步促进教育均等化发展,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水平。
“我们可以花更多的资金、用更多的精力,把新莞人子女教育水平、教育条件进一步提高,把教育均等化工作做得更好。”袁宝成表示,应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逐步推动非户籍学生教育转移支付金转移到流入地,这样有利于流入地进一步改善非户籍子女教育水平和条件。
教育转移支付问题,已经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副市长鲁修禄同样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土地政策上支持学校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傅勇林认为,谁提供公共服务、谁获得公共资源。他建议,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可以教育经费为突破口,对中央及省级政府向市州政府转移支付的财政教育经费,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实行二次转移支付,通过发放“教育券”的方式,转入教育服务的提供地。
全国人大代表薛志国也建议,要尽快建立公平合理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这样才能调动流入地政府积极性,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