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板娘老挝开川菜馆 50张桌一年盈利100万
成都食府在万象已经开起三家店,图为唐妍和女儿刘诗萌
3月7日上午,唐妍嘱托女儿刘诗萌代办的要紧事终于敲定:成功预订3月12日万象飞成都的一张机票。十余年里,万象往返成都的航班唐妍没有少坐,因为一头是自己的家,另外一头有父兄姊妹。2003年,唐妍从成都只身来到老挝的首都万象,经历过在餐馆打工、开网吧、开按摩店和办餐馆。现在,唐妍的餐馆“成都食府”已经在老挝开了三家分店,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四川味道”。她本人则从一个“打工妹”奋斗成老挝中国商会的副会长。四 川 味 道
连开三家分店 厨师到墩子都是四川人
3月7日中午12点,“成都食府”三江店的落地玻璃门被推开,四个说普通话的客人径直走到大堂最里面的餐桌。原本围坐在一起的几个年轻老挝姑娘,迅速起身端去茶水,呈上菜谱。
这是中午的第一桌客人,他们的到来点燃了后厨的炉火。
“成都食府”三江店地处老挝首都万象市隆巴沙的三江中国城,去年9月开张,是“成都食府”在万象开的第三家店。
翻完菜谱,等候在客人身边的老挝姑娘,远远地向吧台发出“求救”信号,老板娘唐妍立刻迎了过去。原来是客人要了解的有关菜品的细节,老挝姑娘回答不上。
唐妍解释完客人关心的问题后,顺势推荐招牌菜,没想到对方并不陌生,“恩,吃过,我们以前经常去机场路那家吃。”客人嘴里的机场路是“成都食府”最早在万象开的一家店。
接着,有更多客人进来,三四张点餐单在吧台上铺开,唐妍的女儿刘诗萌跑前跑后张罗着。这一切并没有消减唐妍的“紧张”,她不时拦住从厨房端菜出来的老挝姑娘,先对照单子审视一遍菜品,再给服务员指明往哪张桌上送。
刘诗萌去年从大学毕业后,接手“成都食府”三江店。唐妍每天中午都到这里帮忙,传授女儿经验,然后再依次到其他店。亲力亲为是唐妍丢不掉的习惯。
“厨房里的工人,都是从四川请过来的,”唐妍向记者介绍,“就算是配菜的师傅,也是四川人,三家店都是这样。”
初 来 乍 到
“盲打”电话求职 结果拨通征婚广告
老挝人口数量约670万,而据不完全的统计,在老挝的中国人就有80万以上。以万象的三江中国城为例,这里有超过2000的中国人。
唐妍的“成都食府”,客源主要是中国人。现在三家店共计约有50张桌,一年能盈利100万左右人民币。除此之外,唐妍还经营着几家按摩店;老公则在当地开办了一家投资顾问公司。
现在的生活很富足,但过去的磨练更让唐妍记忆深刻。“离乡背井一个人到这里来,当时很艰难啊,”她笑着回忆以前的囧事。来老挝前,唐妍在成都开羊肉小馆子,后来铺面被收回,所以2003年她投奔在万象开餐馆的亲戚,到这里来打工。
“刚来这里就是个文盲,一个字也不认识,”唐妍说,当初为了租房子,她从大街上抄回很多张贴的电话号码,挨个拨打,结果电话那头是找保姆、代买车票、征婚等五花八路的,“因为不认识字啊,只认识电话号码,所以看到电话号码就抄回来。”唐妍忍不住哈哈自嘲。
磨合一段时间后,唐妍让老公也从成都来到万象,夫妻俩先打工再创业,开过网吧、按摩店,到2010年正式开餐馆,做“成都食府”。如今,他们各自发展更多的事业,齐头并进。
创 业 二 代
学会老挝语 女儿打算卖甜品小吃
唐妍在万象的成功,很早以前就传回老家成都,这些年不少亲朋好友或者老乡到这里找她取经,请她“带路”。不过,却鲜有人像她这样,能在万象扎下根。
“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机会,”这番感概,是唐妍这些年对周遭见闻的总结,很多人到过这里,最后却打退堂鼓。“他们想到这里来赚钱,以为这里的钱好赚。其实做啥子都是先要付出,才能有回报的,至少要勤勤恳恳,敢吃苦耐劳。”
从开网吧起,唐妍一直都是卯足劲,想法设法搞生意的,“开网吧,也顺带做打复印、印刷、传真等,当时这些生意有市场。在哪里做生意都一样,都要钻,要想。”
包括对女儿刘诗萌的指导,唐妍同样信念坚定。四年前,刘诗萌从成都来到老挝国立大学老挝语专业,成为学校唯一中国籍的全日制学生。“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和中国企业到老挝来,现在老挝非常需要中老语翻译,市场很紧俏。”
尽管如此,刘诗萌并没有从事翻译这一行,毕业后马上接手“成都食府”三江店操练,对未来她也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我和朋友准备在万象开甜品小食店,还是做四川的甜品小吃,”刘诗萌说,万象的中餐馆不少,但现在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甜品店,她的想法是在妈妈的店里学会实践技能后,自己再独立开拓市场。
万象全城 只有他会做假山雕塑
在万象,唐妍不是特例。像她那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中国商家数以千计,包括目前万象唯一一家从事假山雕塑的商人李鸿飞。
过硬的手艺
开了好头
李鸿飞是重庆人,离开家乡到外面闯事业的时候,严格来说他还是“四川人”。二十年前,他在广州从事石材装饰装修工作。
1999年,中国援建老挝文化中心,李鸿飞带着装饰装修的技工本领来到老挝万象。那个时候,万象的装饰装修行业还在空白期,他带来的技术得到了当地一些单位和企业的认可,继文化中心的装饰装修任务后,他在当地接到了别的生意订单。
过硬的手艺开了好头,李鸿飞在当地看到了比国内更好的市场,“当时广州很多人做这一行,但万象没有人做。”
生意好做,日子却并不好过,“那时候不像现在,根本没几个中国人,”李鸿飞说,异国的陌生感经常冷不丁袭来,从国内带来的手机,在包里装了20多天他也没有用上,“不懂语言,不晓得怎么开卡。”
儿子也来了 带来电脑制图
改变在2007年和2008年这段时间迅速发生。这两年,李鸿飞因为一个装修项目,离开万象到较远的一处山区去了,回到万象时,觉得一切都变了。
“突然多了很多中国人,连中国城都有了,”回想当时的感觉,李鸿飞既错愕又惊喜。
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同行。一些从国内来,一些是当地的老挝人,越来越多人开始涉足李鸿飞经营的业务:装饰装修、园林绿化等。
“有竞争,但是我还是有优势,”李鸿飞对自己的业务很有自信,因为他所擅自的假山雕塑是一门技术活,老挝商人不懂这门技术,而目前还没有外来人参与这项业务,“我是万象唯一一家做假山雕塑的中国人。”
现在,李鸿飞的儿子从国内大学毕业后,带着未来儿媳妇一起来到万象,加入老爸的事业。“他学的园林专业,电脑制图比我快多了。”
记者手记
“连根针都要进口”的国家机会留给有心人
周末的老挝万象,大街小巷门可罗雀。“一半人在家休息,一半人到隔壁泰国消费,”云南人陈鸣路在老挝生活已经两年有余,他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连根针都要进口的国家”。
在陈鸣路的带领下,记者寻到了一处不一样的地方。
“中国超市”、“四川酒楼”、“成都食府”、“重庆面馆”等接踵现身,道路两边所有的商铺招牌都是硕大的汉字,像拼音备注一样的老挝文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还有直达云南的客运大巴在路边等客。在这里转转,四川话、湖南话、浙江话和福建话不时回旋记者耳畔。
这里是万象隆巴沙,它的崛起,改变着老挝人的生活。当地人只习惯叫这里三江城,或者中国城。最初这里的商人全部来自中国,食品、文化用品、电器、家具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老挝全国村村寨寨商店里的日用品基本都来自这里。在这里,各种各样的门店愿意在周末营业。“只有中国人开的餐馆,周末能吃到东西。”
在三江中国城之前,是“老中友谊商品城”埋下的伏笔。1999年这座商品城在万象开业,是中国商品在老挝的第一个主要贸易集散地。开业十年间,中国商品的销售量每年以30%递增,商场里每年中国商品的销售额平均达到2亿元人民币。乘这股风,三江中国城在2007年诞生,逐渐吸引老挝商人,他们学习中文,接受人民币。
接下来,三江中国城大面积的空地有待二期、三期工程继续开发,一块“连根针都要进口”的处女地上,机会向有心的人招手。
机遇快读
目前,在老挝经商处登记在册的中国企业超过400家。
根据老挝计划与投资部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投资老挝仅次于越南、泰国,投资工程项目801个,总价值39.52亿元,占投资老挝前十位国家的25.5%。也是老挝的第三大交易对象,仅次于泰国、越南,占老挝外贸总量的5.58%。
木材出口
2014年3月,老挝发布新的总理令,政府授予一些公司出口工业用材的许可,柚木、桉树和沉香在批准出口的木材之列。老挝政府将简化有关程序,方便国内木材出口。
零售店
为保护老挝人的就业机会,长期以来,老挝法规规定,不允许外国人在当地开零售店,但目前这一政策已有松动。老挝规划和投资部投资推广署法律部在2014年出台新的规定,外国人投资10亿基普便可在老挝开零售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