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链!东莞加速构建“四大创新体系”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现场 资料图
11月2日,院士峰会将第三次在东莞举行。超百位重磅嘉宾齐聚松山湖科学城,展开高端对话,探讨世界科技前沿课题。院士助力,原始创新的引擎在巍峨山下点燃。
今年5月,东莞先进陶瓷和复合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揭牌。研究院致力于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这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工厂”新型模式的成果。
近两年来,华为开发者大会接连两次在东莞举行。龙头企业加速科技创新要素,东莞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东莞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推进东莞创新体系建设取得关键进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力东莞科技创新能级加速跃升。
■中国散裂中子源 资料图
原始创新:
中国散裂中子源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
“截至今年9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第五轮申报课题有140多项,在疫情影响之下,仍然是申报最多的一次,但还是供不应求。国际用户、港澳台用户的数量有所增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俊荣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原始创新渐入佳境。5月,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用户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黄明欣教授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Makingultrastrong steel tough by grain-boundary delamination》的论文,展示了黄明欣团队在“高强高韧变形分配钢”(D&P钢)的研发上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首个在《Science》上发表的用户实验成果。
首个产业化项目装置落地。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这将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
在束流功率方面,中国散裂中子源从2018年9月运行束流功率为20kW,到2019年1月提高到50kW,再到2019年10月提高到80kW,直至目前束流功率达到了100kW的设计指标。中国散裂中子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时间,再次跑出“中国速度”。
毗邻松山湖科学城不远处,数十台工程机械正在忙碌施工,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建设加紧推进。这一平台将为南方先进光源的前期预研和工程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南方光源全称“南方先进光源”(SAPS),是继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之后,计划在东莞布局建设的又一重要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未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自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后,中国散裂中子源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共完成四轮用户实验,支持国内外科研与工业界的课题220多项(含国外和港澳课题20余项),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成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多学科的先进、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未来3年,中国散裂中子源与东莞理工学院、南方科技大学、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中山大学、工信部电子五所等合作建设的8台谱仪将陆续建成,远期将扩展至20台谱仪。
9月25日,中共东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分组会议召开,《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稿)》印发,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指明前进的路线。
“今天打造松山湖科学城的意义,不亚于当年开始建设松山湖。打造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也就是打造好松山湖科学城,使之成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为省和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高地,意义非凡。”市委主要领导表示。
■东莞先进陶瓷和复合材料研究院 资料图
串珠成链:
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4大创新体系
今年5月,东莞先进陶瓷和复合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揭牌。研究院致力于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搭建技术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推动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
这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工厂”新型模式的成果之一。
该研究院成立以来,在新型材料、新产品研发以及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果。截至今年6月,研究院已在4个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水平,有6个已成熟、可产业化的项目,旗下有8家产业化公司成立,有27项已申报的国家专利,并于各行业的34家龙头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100余家客户达成了应用约定,取得了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等10万片的单晶铜订单,两个月内就收到了300万的订单……
这是东莞产业化落地的一个典型样本。今年8月,东莞再添一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4家之多。8月4日,浙江工业大学广东群欣研究院在松山湖高新区成立。未来,该新型研发机构将聚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材料技术、数字经济与工业物联网、新能源与动力控制等6大领域。
“研究院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和高校技术成果转化,帮助莞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致力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浙江工业大学广东群欣研究院院长鲍官军表示。
同在8月,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正式完成封顶。逸动科技、卧安科技、恩茁科技、海柔创新均将在此发展。
近两年来,东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今年7月,东莞召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配套政策新闻发布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的“1”,构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4大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根据政策,东莞将主要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求,聚焦瓶颈问题,有所侧重,串珠成链,聚焦发力。
企业既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也构成了科技创新的主体。当前,我市正在全力突破科技创新瓶颈,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公司于去年成立,一年多来,我们申请专利已经接近100项专利。公司走自主研发的发展路线。”广东弓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卓亚表示,作为国内最早从事人工智能垃圾分选企业之一。去年该公司不断投入研发力量,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垃圾分选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获得了东莞市女性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
目前,东莞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6217家、1957家,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提高1.9个和3.3个百分点,达54.2%和42.2%;智能手机产量4.06亿台,增长11.9%;73家企业入围广东制造业500强;81家企业实现三年倍增。
今年东莞市立下科技创新的更大目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更多的百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创新企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一批在科创板或者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
10月27日,广东院士联合会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资料图
院士助力:
科技创新氛围持续升温
科技创新,院士助力。即将于11月2日在东莞召开的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以下简称“院士峰会”)成为科技界关注的一件盛事。
而在院士齐聚东莞展开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探讨之前,多部门已经深入走访了50多家有一定规模实力、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优秀民营企业,组织邀请涉及领域的院士专家点对点地进行“把脉会诊”,推动院企联合攻关。目前,有10个合作项目就具体的合作协议在磋商中。
院士专家学者点燃东莞科技创新的氛围。
据广东院士联合会、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秘书长卢育辉介绍,2020院士峰会还策划了伙伴之夜,将组织邀请参与院士峰会的领导、院士专家、知名企业家及相关机构代表出席,搭建院士专家、高校院所、机构、企业、基金、产业园区沟通交流平台。
这是东莞科技创新氛围持续升温的生动缩影。
10月27日,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举办第十期科技Corner如期举行。本次活动聚焦脑机接口技术这一前沿科技。
自去年11月以来,在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里,科技创新的技活动如期举行。这里不设任何限制,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现场聆听大咖对于前沿科技的最新见解。
来到临深片区的凤岗,2020第五届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将于11月4日在天安数码城举行。全球知名科技企业领袖、知名经济学家路论道数字经济的产业未来。每年一届,助力东莞科技创新氛围持续升温。
从流水线的生产车间到科技创新的论坛纷纷举行,东莞科技创新的氛围持续升温。一次活动,可能引发一个创业者的灵感,一次活动也可能只是广博一下见闻。但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源头创新强力引擎,立足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当科技创新的氛围持续升温,在不远的未来,将有望催生出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蓬勃发展态势。
■滨海湾新区以党建活动日方式展现新区建设成果。图为建设中的湾区大道 资料图
科创蓝图: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能级加速跃升
回溯东莞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今,东莞科技创新再添政策“利好”——9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同在9月,东莞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是多年来莞深合作的落地实施,标志着深莞合作迈入新阶段。
《意见》的出台让莞深两地关系更为紧密。东莞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从战略层面谋划与深圳的合作,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谋划一批具体项目并加快推动落地;突出规划层面的互通交流,形成常态化的对接机制,主动学习借鉴先进理念,提升东莞规划的前瞻性。
和深圳一河之隔,滨海湾新区和虎门、长安携手建设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探索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毗邻广深的“左右逢源”,面海而“生”的外向型特征,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等定位“加持”效应持续扩大……立足未来,3年前设立的滨海湾新区成为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的新引擎,成为东莞绘就创新蓝图的又一新的增长极。
同时,东莞正在加紧谋划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和大湾区大学两所高校,将有效改变东莞人才架构。
在银瓶创新区,18座“元宝式”的建筑拔地而起,目前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入驻。同时,粤福电子加速技术应用项目也将动工建设。
在松山湖高新区,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顺利完成暑假检修工作和机器研究工作,开始新一轮打靶供束运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加快推进,一个同领域的大科学装置也正在申报……于今年年初面积扩容至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渐渐成形。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松山湖科学城未来承载着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等四大定位。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将成为东莞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引擎之一,为东莞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最强动能,开启东莞科技创新的能级跃升阶段,助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
/记者手记/
科技创新引领城市“蝶变”之路
近两年来,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虹吸”效应的持续显现,东莞的科技创新的氛围明显浓厚了许多。
“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会是意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对于科技创新的未来充满期许。
不再是意外的原因还在于,南方先进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的加速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和大湾区大学的落地推进。
此外,在滨海湾新区,这一引领东莞未来三十年发展的战略支撑,交通路网架构已经拉开框架,众多龙头企业抢先进驻。绝佳的区位优势,高标准、高规格的谋划,多项政策红利的加持,滨海湾新区将成为东莞科技创新的又一战略高地。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东莞,从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从机器轰鸣的流水线车间到原始创新的大科学装置……东莞这座城,正在科技创新的磅礴伟力之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显著变化。这一变化,既是东莞面向未来开启蝶变之路的开始,也将成为东莞走向未来,“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的最强动力。
/相关链接/
数说东莞科技创新
截至2019年12月初,东莞拥有工业企业17.8万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排名全省第1。39个工业门类中东莞就有36个,形成了涉及6万多种产品的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综合配套率超过90%。
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5789家,数量在省内排名第3位、全国排名第5位,2019年比2018年增加2174家,相当于每天诞生6家高新技术企业。
全媒体记者 张华桥 见习记者 唐卓/文
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