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怀念杨绛先生

27.05.2016  11:16

  ■ 柯锐

  杨绛先生25日凌晨在北京逝世。还有一个半月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杨绛去世前曾说过,不希望自己去世的消息成为新闻。如今,她的去世仍然成为公众瞩目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中也广为传播,杨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杨绛闪光的人格魅力,固然与其作为作家、翻译家的学术成就和专业水准有关,也与她“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智慧通达和人生信条有关,但是,其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她作为一位大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独立人格的捍卫,以及对清寒自持、高贵灵魂的追求。在战争年代,在日寇的淫威下,作为中国人她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在艰难岁月,她以巨大的勇气和韧性坚守信念,渡过重重难关;在安详晚年,她仍然不改本色,低调俭朴、为人垂范。

  这些,正是她作为知识分子离开人世后,获得人们广泛尊崇和怀念的缘由。然而,这还不是我们怀念杨绛先生的全部缘由。

  今天,当代文学的思想土壤本来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厚,物质生活条件也比杨绛当年的情况好得多,但遗憾的是,在学术界,能够做到像杨绛先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沉下心来做学问、品行高洁做人的,却并不太多。相反,许多知识人陷入思想的浮躁和懒惰,忙于抢话筒、争地位,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来自高校和相关机构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丑闻时有曝出。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等不正之风,深受公众诟病。一些知识分子缺乏沉下心来研究和观察现实的定力,媚俗、媚权、媚钱。对照这样的现实,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愈显珍贵。

  杨先生的思想和智慧,还体现在她的一些传世的人生箴言中,它们如珍珠一样闪耀。例如,“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尚在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她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这一个题词,较好地概括了她淡泊名利、皓首穷经的精神品格。

  杨先生去世了,外界所有的赞美或感叹,都和她的世界没有多少关系了。也许,这正是她所期待的状态。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不过,杨先生虽然去世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力量不会消逝,而仍然会、甚至长久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