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婚姻,好像冰水泡茶——慢慢香

11.08.2014  04:29

   七十年代的结婚证

七十年代结婚的三大件

   七十年代的结婚照

  新快报记者 刘洋 受访者供图

  70年代夫妻:刘向群 1951年生人/余健荣 1956年生人

  结婚时间:1978年

  江西九江人刘向群和余健荣退休后,来到女儿所在的城市——广州生活,一晃已经六年多了。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他们并没有像很多外地来的父母那样,有很深的孤独感和不适感,相反,他们融入得非常愉快,也认识了很多朋友。

  余阿姨学习跳舞,参加很多社区活动,刘阿伯是个十足的恒大球迷,偶尔还打打牌,他们丰盈的生活最根本源自彼此的支持,但是回望起初始的那一幕,余阿姨至少还没有体会到如今的喜悦和快乐。

  “不管了解不了解,反正长辈安排了就得跟他走

  回忆起年少初识的日子,余阿姨还是掩饰不住羞赧的神色和爽快的笑声。和大多数那个年代的人们一样,余阿姨和刘阿伯是在长辈安排下“相亲”认识的,“我老公对我算是一见钟情吧,但是我最初没有看上他”,余阿姨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夹杂着骄傲和幸福的情绪,“他长相一般,而且比我大五岁感觉好老,家庭条件也一般,所以不喜欢”。和现在不同的是,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在情感上没有什么自主选择权,“我们第一次见面,只能了解一下对方是什么工作,家庭条件怎么样,根本了解不到性格什么的,但是没有办法,不管你了解不了解,喜欢不喜欢,反正长辈安排了,就得跟他走啊”。

  余阿姨回忆说,在第一件见面“定下关系”之后,她就直接搬到了刘伯家去住了,“那时候不管结婚没结婚,大家就都当做我是他老婆这样来看待了”。

  “因为工作出差,顺便来了个旅行结婚

  见面一次就直接晋升为别人的太太,这件事儿对于余阿姨来说,确实突然了点,以至于如今回忆起“缺失”的恋爱,她还有遗憾的感觉。“那时候他在九江的工农兵大学读书,我要等他毕业才能结婚,我们也几乎没有什么恋爱”,不过倒是也有小浪漫让余阿姨记忆犹新,“那时候他会写信给我,我还记得他引用毛主席的话说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恨 ,所以我喜欢你,不是无缘无故的”。余阿姨介绍说,刘伯是毛主席的铁杆粉丝,因此就算到现在,还保持经常看新闻的习惯,时刻关心着国家发展。

  恋爱虽然缺失,但是结婚这个事儿却不能疏忽。余阿姨和刘伯还玩了一把新潮——来了一趟“旅行结婚”。“那时候哪有什么旅行结婚的概念啊,就是他要去上海出差,我就顺便跟着去上海、江苏玩了一下”,余阿姨在说起往事的时候,总是乐滋滋的,虽然在她的记忆里,结婚的时候啥都没有,“我们旅行结束后,回去办了酒席,请了亲戚朋友吃饭,那个时候酒席很简单,没有婚纱啊,主持人啊什么的,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顿饭,其余啥都没有了”。

  余阿姨说刘伯家里当时条件不好,所以七十年代流行的“三大件”之类的东西,在她结婚的时候都没有,不过好在刘伯是一个会疼人的人,以至于两个人的婚后生活就正如刘伯所言“就像冰水泡茶,那感觉是慢慢香”。

  “36年的婚姻生活,也曾吵到差点分离

  所有的浓烈最终会化为平淡,所有的平淡也终究会泛起涟漪。在余阿姨和刘伯这36年的婚姻生活中,也和大多数人的小日子一样,曾经发生过争吵。

  “我们的争吵主要是性格上的,他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嘛,不太善于表达,而我则是一个比较外向的人,比较喜欢热闹爱说话,所以有一段时间,好像就是女儿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的分歧非常大,甚至商量着等女儿高考完就去办理离婚”,余阿姨回忆起不快,也没有什么伤感,反而是往事已成过去的云淡风轻,“后来女儿上大学走了,只剩下我们两个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反而好转了,所以婚也没离成”。

  余阿姨在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特意强调“我们从来没有因为照顾父母、带孩子等现实问题发生过争吵”,与之不同的是,这些恰恰是现代婚姻中主要的争论焦点。

  如今的余阿姨是一个潮老太,积极地活跃在社区活动中,也有着自己真心喜欢的爱好——舞蹈;而刘伯则是一个潮老头,除了偶尔打打牌之外,还很热衷足球,作为恒大足球队的铁杆球迷,没能去现场看一场比赛,成为刘伯的一个小遗憾。

  这段婚后恋爱的婚姻,还在继续幸福地上演着。

  盘点

  七十年代婚姻之“

  最普遍——结婚三大件

  结婚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70年代末期,结婚需要“三响一转36条腿”: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大床、大立柜、衣橱、床头柜、写字台等等家具。

  最雷事——组织来安排

  那时候不敢谈恋爱、不能谈恋爱,青年们多半在组织或亲人的介绍下结合,先结婚、再恋爱。许多夫妻在结婚前只知道对方的长相,连话都没说过。

  最重要——看家庭成分

  “文革”时的择偶标准主要是家庭成分即政治背景,因为“黑五类”、“狗崽子”,不仅影响自己,而且下一代招工、上学、工作都受影响,所以,工人、军人为女孩择偶的首选对象。

  最纠结——男女知青恋

  电视剧《孽债》反映了上山下乡运动给整个一代青年以及他们的下一代留下的痛苦和创伤。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爱情或婚姻有很多不稳定因素,留下的后遗症甚至投射到了几代人身上。

  最曲折——分配到远方

  70年代高校分配的不成文原则是“远分对儿、近分赘儿,不远不近分光棍”。凡是在学校期间谈恋爱的,一律往最远的地方分。常出现临时要“分手”的料,以求分好一点的地方。

  最禁忌——耍流氓行为

  1978年之前,年轻人公开约会被视为是可耻和堕落,手拉手逛公园被当作流氓行为。他们只能用谈工作为由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礼。

  最口水——语录革命歌

  “文革”期传唱语录革命歌,青年们恋爱结婚,也只能唱这些。有的同志结婚时集体合唱《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歌词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最地下——黄色手抄本

  在集体禁欲的“文革”环境下出现大量流传的“黄色小说”手抄本,如《少女之心》。这类书的大量细节涉及性,但客观地看文章的描写其实未超出《赤脚医生手册》中有关生理卫生知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