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如何认识身边的大妈们

16.08.2014  22:01
摘要:每晚“惠州大妈”准时来到滨江公园集结,领队大妈打开随身小喇叭,放起部队行军进行曲,参加人员排成两纵队,绕着滨江公园东区逆时针开始暴走,走完3圈后自动解散各自回家……当周边居民对“广场舞”的硝烟还未散尽时,突然发现,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已经“转型升级”了。

        南都漫画:张建辉

        惠声惠色 点击热点  直击要害

        围观:每晚“惠州大妈”准时来到滨江公园集结,领队大妈打开随身小喇叭,放起部队行军进行曲,参加人员排成两纵队,绕着滨江公园东区逆时针开始暴走,走完3圈后自动解散各自回家……当周边居民对“广场舞”的硝烟还未散尽时,突然发现,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已经“转型升级”了。最近,“惠州大妈”集体暴走这项健身运动在市区下埔滨江公园悄然兴起,网友表示只要控制音量不阻碍交通就值得点赞。  来源:8月13日,东江时报

        说说:讲到这一期的话题,有个女同事忍不住来了一句:“放过大妈吧!”随后引来一阵调侃,只有人到中年后,即将步入大妈们的行列,才会对大妈的处境充溢着满满的同情之理解。

        今天刚好又看到一则新闻,说2012年夏天颇受关注的青岛大妈防晒神头套,今夏不仅再度走红,还杀入了法国时尚界。有个电视节目总结:这是中国大妈继抄底黄金、广场舞后对世界做的第三大贡献。乍听是满满的正能量,仔细一品,还是觉得调调不对劲。

        我一直在想,大妈们为什么会成为网络和舆论炒作、戏谑乃至嘲笑的噱头呢?

        一个主要原因是,目前营造网络与舆论议题的主力军非70后、80后莫属,他们牢牢把握着话语权,由于时代背景、成长环境、知识结构与群体共性的差异,看其他年代生人都觉“异类”,因此,他们抨击过90后,同样对40后、50后为主体的大妈们不留情面。说白了,这应该是一种代际隔阂,抑或年代优越感。

        大妈是有情感需求的,她们生长的年代集体主义盛行,推崇宏大场面,注重仪式感。大妈们关于集体生活的逻辑不是突然间形成的,无论是“人见人怕”的广场舞,还是“转型之作”的集体暴走,都依稀有着那个年代的影子,这无疑是她们致青春的一种形式。

        广场舞曾经造成的噪音扰民,及其泼粪、放藏獒、鸣枪等各种奇葩冲突,势必会随着暴走团队的壮大而持续升级。之前,徐州出现的大妈暴走团已经引发争议,噪音污染是老罪名,占道扰乱交通则是新罪名。很多人都以近乎哀求的语气劝告大妈:音量关小点,动静别整这么大,不就和谐了吗?大妈们的反应通常是劈头盖脸一顿骂:凭什么要我们让步?谁来体谅我们?音量小了运动还有意思吗?不搞点动静还叫运动吗?

        总之,没有商量和妥协的余地。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各种本不必要却又争执不下的纠纷,看到偌大的广场上派别分明的大妈们用高音喇叭互相干扰,互不退让,结果,乱成一锅粥,谁都不好过。专栏作家叶克飞在《那些坏人确实老了》一文中总结,“红旗下的一代人”(尤其是40后和50后)有一个普遍性特征,那便是习惯专断,容不得不同意见,也不懂得倾听。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只知“永远正确”,只知“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已深入骨髓。既然与我不同,那就必须打倒,成了许多老人的言行准则。

        问题在于为什么是大妈呢?我同学每次看到广场上满满当当围着高音喇叭转圈的大妈,都要发条微信过来问:大妈都跳广场舞了,那大叔去哪儿?

        据说大妈改行集体暴走之后,队伍里的大叔多起来了。这至少解决了“大叔去哪儿”的疑问。不是大叔们没有他们那代人的普遍性特征,而是广场舞这种集体运动方式实在不适宜大叔参与,他们没有“机会”表现出他们的“霸道”而已。我觉得,大妈大叔暴走团流行起来后,此前关于公德心的争论不会变弱,只会增强。

        如果我们一定要强调我们是有公德心、敬畏道德、遵守底线、尊重知识的一代人,是与广场舞、暴走团的大妈们截然不同的一代人,那么,在与她们的生活习惯的和解之路上,我们要更加宽容,要退让得更多。而这是理所应当的,否则,哪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地对大妈们妄加批判?  □末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