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局刘小标同志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事迹剪报

11.08.2014  18:04

     

刘小标和他的“书香一角

被评全国“书香之家”,年轻公务员刘小标:
读书使我改变命运找到爱情

      “85后”刘小标,是广州市一名年轻公务员。读书为他的生活带来极为关键的改变——跳出农门和找到爱情。因为从小酷爱阅读,刘小标学习成绩突出,来自小山村的他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同样,读书牵引着他找到爱情——与他同年同月生并有共同读书爱好的桂姗子成为他的妻子。去年,刘小标的幸福小家庭获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广泛阅读与思考让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助我攻克难关;让我在生活中感恩知足。”对于刘小标来说,阅读本不该有痛苦,如果一本书需要“苦读”,他会放下它去换一本能够读得开心的书。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走进了这个“书香之家”,听他们讲读书的故事。

      读书改变命运 从山村考上大学

      很小的时候,刘小标就和书籍结下不解之缘。他出生在湖北仙桃市一个贫穷的农村,是一名留守儿童,在他空荡荡的家里几乎没有一本像样的书,更谈不上良好的读书氛围。也许正是成长时期可读之书的匮乏,造就了他一股强大的“反作用力”,让刘小标疯狂地爱上阅读。“那时候家里没有人督促我学习,学校也没有图书馆,小镇上只有一间主营教辅书籍的小书店,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说起当年的环境,刘小标不免感慨。

      刘小标说,回忆起早年艰苦读书的经历,很多场景依旧历历在目。一直以来,他都是班级里的优秀学生,除了保持良好的课业成绩外,对课外阅读也怀抱着钻研的态度和热情。无数个寒冷的夜晚,刘小标脚踩着碳火盒在妈妈的缝纫机上边读边写,寒冷天气把手都冻伤了。书痴的劲儿让他成功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农村,来到了广州。

      读书改变了刘小标的人生,他也将读书视为毕生挚爱。他的读书有点“暴饮暴食”,用他自己的话说:“看书的时候自己就像一个伐木工。”他年均读书量曾高达120本。尽管如此,他非常厌恶“炫耀式读书”的心态,他认为读书的作用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读书就是个爱好,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我希望保持目前这种勤奋的状态,就这样子再读上10年,到我36岁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写出好的小说。读书是一个沉淀的过程,蓄势待发,提供动力,带来希望。”刘小标说。

      借书产生爱情 情投意合最难得

      “我跟妻子桂姗子相识于公务员的培训班上,课间她捧着一本书安静地看,课上她的发言也很有文学青年的味道,后来我知道了她的博客,看了她的文字后就更喜欢她了。我们因为书而互生情愫,最后走到了一起。

      相识之后,刘小标就和桂姗子走上了漫长的读书路,一有机会他就会接近桂姗子,两人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互借书籍。刘小标笑着回忆,自己和妻子的爱情故事恰好印证了钱钟书在小说《围城》里面写到的:“借书就是一男一女交往的借口,一借一还间,关系就暧昧了。”在交流和接触中桂姗子开始看到刘小标的人格魅力。“我又穷又书呆子,如果不是因为我们都爱好看书,并且有着许多共同话题,我们可能不会走到最后。两个人在一起情投意合是最难得的。”刘小标说。

      两人从相识到相恋,几乎走遍了城内的图书馆和书店,只要有书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我们看书,大家分头挑,喜欢的种类基本差不多,然后再一起研究带哪些回家去。”生活中两人各自遇到好看的书,都会立刻推荐给对方,然后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有时候意见不合还会“辩论”一番。“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聊小说,我们不强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都在阅读中成长和进步。

      去年,两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桂姗子怀孕了。女儿出生后,两人开始将全副精力投注在这个可爱的小生命上,看书的时间开始变少了。为了让阅读重新回归生活,刘小标在每天晚上为母女两人念书,讲述精彩的“书中世界”。“我会让我们的爱情结晶也爱上读书,会为她精挑细选读物。”对于未来,刘小标充满了期待。(记者 钟琳 实习生 陈佩芬)

南方日报版面视图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第A12版:人文·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