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启动逾四千个帮扶项目

29.06.2014  13:19

  ●本报记者  张  柯

  见习记者  刘晓娟

  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一年来,我市386个重点贫困村已累计获得7.28亿元扶贫开发“双到”建设资金,启动了超4000个帮扶项目,各类产业项目纷纷落地,民生工程加快推进,贫困山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发展特色产业

  提前摘掉贫困帽

  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以来,各级帮扶单位结合实际,通过推广农业产业化、探索特色工业化和尝试文化旅游产业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

  位于大埔县城西湖公园旁的泰安楼文化产业园,是今年大埔县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配套项目。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的股东里有15个重点贫困村。为提高对口帮扶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广州市白云区将关注点放在市、县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项目上。“这几年梅州旅游发展快速,市场潜力巨大,将为15个贫困村筹集的1500万元帮扶款项集中投入到泰安楼文化产业园项目,每年村集体可获利9.6万元。”白云区驻大埔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组组长詹群昱说,此举解决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县域重点项目融资的难题。此外,该区还投入300万元帮扶大麻坑尾村,种下了数百亩向日葵、紫薇等景观植物,借力万福寺发展乡村游。

  告别“输血”帮扶,发展“造血”产业项目,使不少贫困村集体收入真正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5月,我市“双到”扶贫点首个水龟养殖项目——兴宁市新陂镇乐仙村村集体龟养殖基地正式完工。仅一个多月时间,首批购入的150只石金钱龟和红面蛋龟已产蛋45只。“按市场行情,通过养小卖大、养种卖小,今年养殖基地就可产生50万元收益。”广州市司法局驻村干部刘钧毅告诉记者。此外,帮扶单位还为贫困户提供种苗、肥料、技术、销售等“四包”服务,推广种植紫玉淮山,并引进企业开办电子厂,帮助留守妇女就近就业。据了解,仅电子厂一个项目,每年就可为村民创造150万元生产收益。目前,乐仙村156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已有117户脱贫。

   建设民生工程

  急民所急惠百姓

  去年7月,广州市天河区环保局帮助兴宁市合水镇中官村开启“蝶变”历程:一条崭新的村道横跨全村,一片片绿油油的油茶苗铺满荒山,一条千米河堤解决了灌溉难题……而民生建设的“中官速度”更是让人惊讶:堤路长廊近10亩征地两天完成;700米长、8米宽的村道,征地只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到完成路基仅用时三天,村道项目涉及征用土地的200多户村民没有要求补偿……究其原因,除了当地民风朴实之外,更在于这些实在的民生项目获得了村民的一致支持。

  扶贫“双到”工作启动以来,帮扶单位把贫困村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优先抓好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村道铺设、饮水工程、村委建设等工作。记者获悉,截至今年4月,广州市对口帮扶的145个贫困村共铺设了130公里的硬底化公路,兴建标准农田工程160宗,受益面积2万多亩,7万多户村民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逾3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

  “村里有了第一个文体广场”“村委砖木危房变成新楼”“每天能在村集体农场上班,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提及扶贫“双到”,“感谢”是不少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户说得最多的词。看到扶贫工作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更坚定了扶贫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改变贫困村面貌的信心。记者获悉,至今年底,我市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将有望达3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将达到5220元以上,广州市对口帮扶我市的145个贫困村有望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