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小学幼儿园男教师偏少
●本报记者 曾秋玲
我市男教师比例偏低,幼儿园3%,小学37%。专家认为,幼儿园、小学的男教师占比偏低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理性、果断、坚强、勇敢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理念正确、方式恰当的家庭教育可以弥补学校男老师偏少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
A 转班转学,为子寻找男教师
梅城市民王女士的儿子刚上初一,开学前她得知儿子分到的班又是女班主任,便设法将儿子转到另一个男班主任的班上。王女士说:“儿子从3岁上幼儿园到12岁小学毕业,9年时间里,没遇上一位男班主任,科任教师也仅有体育老师、音乐老师是男的;在初中阶段的3年学习中,得让儿子感受领略男班主任不一样的教育风格。”
王女士的想法和做法听起来有点“怪”,但同为梅城市民的谢女士对此却深有同感。她说,她儿子和王女士儿子的情况类似,去年她儿子上了初一后,也是仅有体育和历史老师是男的;这不,新学年,她将儿子转学,“现在,除了教数学的班主任是男的,还有体育、地理、美术、音乐老师是男的”,罗女士对此感到满意。
b 男教师偏少影响学生成长
记者日前从市教育局了解到,2013-2014学年,我市男教师占所在学校层次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是幼儿园3%、小学37%、初中50%、高中54%。
那么,学校男女教师比例是否有个合理区间?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何影响?如何将这影响降至最低?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教育专家、教育行政官员、教师和家长,发现受访者普遍对我市男幼师占比极低、男小学教师占比偏低的现象感受颇深,且心存担忧,认为当今日常生活中不乏“柔弱”男生、“强悍”女生与此不无关系。
嘉应学院心理学副教授曾拓指出,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任何一所学校男女教师都要有;但是,学校男女教师的比例很难确定一个合理的区间,只要在数量上差距不太大都是可以的;从数据上看,我市男女教师数量的差距在初、高中“并不大”,在小学是“比较大”,在幼儿园则“非常大”。“当然,世界上幼儿园男性教师所占比例普遍都是偏低的,许多国家都表现出显著的幼教女性化特征。”曾拓说,“如日本男幼师所占比例约为7%,美国的约为 10%。与之相比,我市男幼师仅占3%,更是低得多了。”
曾拓认为,幼儿园、小学的男教师占比偏低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理性、果断、坚强、勇敢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男孩(生)而言,缺少了男子汉榜样和示范,“男子汉品质”难于形成;对女生而言,也会因为少有感受甚至就是感受不到,而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理性、坚强和果敢。
c “严父慈母”可弥补不足
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幼儿园、小学男老师占比偏低的情况下,如何尽量降低由此导致的对学生发展的不良影响?受访者纷纷献计献策,统而言之,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男教师资源,每个班均应安排有男教师,让在校生每天都能接触男教师;二是鼓励男大学生到幼儿园、小学开展助教或见习、实习等活动;三是教师要充分尊重男生、女生的天性差异,充分因材施教;四是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来弥补。
曾拓认为,理念正确、方式恰当的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弥补学校男老师偏少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严父慈母”这一教育方式在当前幼儿园和小学的男教师偏少的情况下更有其现实意义——当然,“严”不是没理性的简单粗暴或专制,而是有原则的、讲道理的严格要求和教育;“慈”也同样不是纯情感性的、没有原则的溺爱,而是有原则的,讲道理的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