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综述三

15.02.2015  12:12

  ●本报记者  李少凤

  花团锦簇的广场、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宽敞的大礼堂兼体育馆……崭新的丰顺县黄金镇黄金中学尽显学府风范,该校由旅新加坡侨领何侨生捐资3600万元兴建而成。何侨生此举为黄金镇获评我市最后一批 “教育强镇”注入强大动力。

  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欠发达地区,要依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如期实现教育创强,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于2008年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系统提出整体推进创强工作,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共筑教育梦,六年来先后投入40多亿元创建教育强市,其中社会各界捐资逾15亿元,占全市“创强”资金的40%左右。

  领导重视强推进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梅州绿色崛起、跨越发展大计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教育发展各项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普高”工作等领导小组组长,经常深入学校调研、了解教育现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发展教育的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县、镇党政“一把手”的领导责任,推动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我市还先后出台《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表彰奖励方案》、《关于减免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期间学校建设各种规费的通知》等文件,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至2013年,梅州市本级财政共拨出1.14亿元专项资金,奖励通过“创强”验收的县(市、区)和镇(街),有力激发了各级各部门的“创强”积极性。

  全市各县(市、区)也对教育“创强”高度重视。其中,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梅县区各镇营造了浓厚的创强氛围。短短两年,该区就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至2011年底,实现全区乡镇创强全覆盖。

  集腋成裘办教育

  我市“创强”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社会各界的捐资。为确保对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丰顺县形成了“财政挤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助一点、华侨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2008年以来共筹集创强资金7.3亿元,其中社会各界捐资达2.9亿元(含捐物折款)。五华县和平远县通过走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捐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分别筹集5.27亿多元和约5亿元,用于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

  除了各级党政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外,群众对教育的支持也成为“创强”强有力的推动器。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涌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丰顺朱氏家族独资1000多万元建设公式隍中心小学交给政府办学,并且每年出资300多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兴宁市张坚力先生捐资2150多万元建设永和中学新校区,改变家乡教育落后面貌;东中校友叶澄海为母校捐资360万元兴建“叶澄海教学大楼”,前不久又捐赠200万元作为该校发展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年近七旬的民间老中医陈胜征先生骑着自行车把十多本存折送到“创强”人员手中,把自己多年辛苦积蓄的100万元以其父母名义捐给兴宁市福兴中学,成立“文钦桂清奖教奖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