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水陆空铁建设吹响“集结号”全面展开

24.09.2014  11:15

  ●本报记者  郑炜梅

  “工人们两班倒,有时晚上需要加班至凌晨三点多。自开工以后,无论节假日基本每天都在施工。”日前,汕湛高速五华段第六标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

  汕湛高速五华段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是今年我市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按照构建“闽粤赣边区域交通枢纽”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对接珠三角、融入汕潮揭、借力海西区”的发展要求,加快交通设施建设,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火力全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打通出省出海通道

  为了发挥山水人文优势、引客引商入梅,我市吹响了发展大交通的“集结号”,以出省出海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主骨架、水陆空铁各种运输方式畅顺对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融入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全省“2小时工作生活圈”。

  高速公路是我市交通建设的主战场。今年我市共有5条在建高速,是有史以来在建高速最多的一年。其中,梅大高速二期、梅大高速东延线将在今年通车。目前,这两条高速已进入沥青铺设阶段。我市还努力向上争取项目,夯实项目储备。按规划,我市拟建设大埔至潮州港高速(含大漳支线)、梅州至平远高速、梅州东环高速、大丰华高速、平蕉大高速5条高速公路。

  干线公路建设也在快马加鞭。我市以全省公路网行政等级调整为契机,加快推进省道升国道(G235线、G238线、G355线、G358线,新增里程430.965公里)、县道升省道(由原有的17条增加至21条,新增里程约959公里)的路网规划建设工作,按时完成205、206国道升级改造,力促各县(市)间形成纵横贯通的“干线公路环状网”。

  此外,我市不断推进水陆空铁各类交通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开展韩江三河坝至汕头航道整治,规划沿河港口建设,振兴“黄金水道”。我市主动谋划的第一条高铁梅汕高铁已完成勘察设计,年底可动工。梅县机场航班上半年新增开了海口—梅州—上海,梅州—郑州—天津的往返航线,加密了广州、台湾等地区航班。

  破解城市景区“堵局”

  在完善交通网络的同时,我市注重破解城市“堵局”,完善市区与旅游景区间的道路连接,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从以前的烂路变成现在的柏油路,四车道变六车道,这样节假日时去平远、樱花谷等地就不容易塞车了。”家住梅江区五里亭的赖姨口中所说的道路,就是将在本月完成改造的环城路梅江区段。该路段完成改造后将大大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此外,我市正在加快推进城区客都大桥、程江大桥建设,缓解梅州大桥、嘉应大桥等城区过江桥梁和国道206线穿城段交通压力,解决江南新城、梅县新城两地交通疏散和跨区域联系问题;加快推进市区环城路建设,拓宽城区发展空间,推动城市扩容提质。

  作为“世界客都”,每逢节假日,都有大量游人来梅旅游。为了让各景区间畅通无阻,我市确定了11项旅游公路改造项目,共143.1公里,计划总投资3.15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45亿元。同时,投入2.8亿元(含高速公路运营单位投入)对全市公路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公路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