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

31.07.2014  13:51

  □ 王 玲

   都可以一一向婆婆倾诉。例如婆媳间的摩擦,我从来不在母亲面前说一个字。但在婆婆面前,我很自然地就会拉开话匣子。听我哭诉完,看我情绪有所平复,婆婆才意味深长地补充一句:“算了,她是老,你是小,忍一时风平浪静,忍气人得福。”婆婆知道我娘家远,一年才去一次,便叫我平时有空多去她家散散心。确实,我把婆婆家当成了第二个娘家,孩子也把婆婆当成外婆一样亲。

  这么多年来,婆婆照顾我很多,帮助我不少。当我跟人说起这堪比“母女”的同事关系时,人家总是羡慕不已。

  (作者地址: 兴宁市永泰华庭)

  我的“婆婆”不是我的家婆,也不是家里的至亲,她是我的一个老同事。刚开始是学校里几位教师的孩子这样叫她,后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也跟着孩子们起哄叫起“婆婆”来,一来二去叫顺了口,在学校里碰到,老师们都亲热地称她“婆婆”。现在第一批叫“婆婆”的孩子都到外地读大学了,但是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叫她“婆婆”。

  婆婆虽然五十多岁,快退休了,但一点都不显老。她总是穿着一身得体的衣服,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踱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向我们走来,说话轻声细语,像那涓涓细流直淌入我们心底。有个同事说,在任何一个场合出现,婆婆都有那种笼罩全场的气度,但绝不咄咄逼人,而是和颜悦色,很容易让人们接受她。婆婆对我们有着慈母般的爱,待在她身边总能感受到春日般的温暖。她知道我们几个懒虫常因赶车来不及吃早餐,就隔三岔五买来一大袋包子或从家里带来好吃的,满怀怜爱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工作中,婆婆更是竭尽全力地帮助同事们。小何去演讲,为其加油打气的是她;大刘上公开课,为其传授经验的也是她;老陈因事请假一周,默默到班里替其顶课的还是她。所以,大伙都不约而同发自内心地唤她“婆婆”。

  我和婆婆多年同事成“母女”,婆婆待我真的像是亲生女儿一般。刚进学

  校,我住校,刚好与婆婆毗邻而居。婆婆见我一个人吃饭马虎了事,并了解到我父母均在外,偶尔回亲戚家暂住,顿起怜爱之心,遂招呼我合伙办伙食。我很欢喜,不必再为一日三餐发愁,更欢喜的是和婆婆从此结缘。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婆婆当年唤我起床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每天清晨,伴着几声清脆的鸟叫声,闻着阳台上的阵阵花香,婆婆会悄悄拿起一根又细又长的小竹棒,轻轻地敲敲我的窗。而后,我就会听见那悦耳的一声呼唤“玲玲——”,就好像在唤自家孩子一般。住校日子里,那声声慈母般的呼唤,唤醒了我孤独寂寞的心灵,滋润了我单调冷清的生活。多年后,为了孩子,我再次选择了住校。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孩子住校,艰难不易,幸得婆婆又伸出手帮了我一把。婆婆把学校安排给她的房间、厨房通通让出来,供我使用;中午也不在饭堂吃饭了,又和我一起搭伙食,为的是中午煮饭给我和我的孩子吃;下午有时甚至撇下老伴,不上城里住,陪我和孩子一起住校。虽然她解释是因为自己搭车来回太辛苦,但我仍忍不住鼻子发酸,要不是我和孩子在这,她会留下来过这寂寞的住校生活吗?我跟婆婆亲,孩子也跟婆婆亲,小小的他最喜欢吃婆婆做的酿豆腐和煎鱼排骨。冬天,婆婆在家时总是多准备几个家常菜,用保鲜盒细心装好,带到学校放到碗橱里,嘱咐我晚上加热给孩子吃,她知道我不太会做菜。

  如今,我虽调到另一间学校教书,但每个月必去婆婆家一趟。每次去,必定在婆婆家吃饭,吃那最爱的酿豆腐和煎鱼排骨。回婆婆家,就好像回娘家一样,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娘家还要舒坦。因为在这里,工作上的苦闷,生活上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