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没有英雄----每周影市观察 | 波记观影

17.11.2016  16:37

好莱坞最成功的华人导演李安当之无愧。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成为关注焦点。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在于运用了3D/4k/120fps影像新技术,其次才为内容。因为该片太似2006年伊斯特伍德执导、斯皮尔伯格监制的《父辈的旗帜》了。同属强烈反战主题,反思真实的英雄、战争的本质、被消费的英雄、政治的丑陋虚伪、人性的麻木,等等。甚至电影结构也类似:现实与战场交替呈现。

  遥远的“二战”与贴近的伊拉克战事相比,后者更接地气。奔赴前线,出生入死的大兵与后方歌舞升平的大众、肮脏的政客与商家更能形成强烈的对比。       

19岁的处男比利·林恩为了逃避报复姐姐男友带来的牢狱之灾入伍,动机绝对不高尚。在战场上出于本能与责任冒着枪林弹雨拯救班长,徒手杀敌,也十分正常。一个遗弃的摄影机拍下此景并被放到网上成为网红英雄。他和其他6位同班战士被招回国参加圣诞橄榄球比赛中场 娱乐 秀活动,鼓舞人心。

本以为荣耀的行为变成比利的噩梦与灾难,燃爆的烟火让英雄们本能地躲避, 投资 电影的大亨一再降片酬耍弄大兵们,被导演当提线木偶摆弄,被舞台工作人员殴打,被观众嘲笑戏弄,被运动员围观询问武器杀人的感觉,甚至演出结束也没人管……一切都让英雄们极不舒服。比利的家人对战争的质疑让其烦躁不安,最让他伤心的:原以为爱自己的啦啦队美女并不愿意与他私奔,一句“你是英雄”的拒绝让比利明白:她爱的并非自己而是他外在的光环。

年轻的比利饱受被消费的挫折与痛苦,最后婉拒姐姐让其找 心理 医生证明可以留下的好意,给她丢下一句话:“我想我可能到死都是处男了。”毅然回到战友身边。战场是他最好的归宿,那里只有目标明晰的任务与凶恶狡猾的敌人,只有每次战斗前说句“我爱你”的情同手足的兄弟……

比利的感悟与选择令人心痛!导演对消费英雄的现实批判可谓入木三分。李安再度展现其东方式的细腻入微的电影表现手法,让观众始终伴随着角色们喜怒哀乐而入戏。

我相信由于电影的文学性及战争场面的短促及弱化,影响了本片的票房。其实,战争本来就没有英雄,一场几分钟的小型对抗,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不过因一个意外,才塑造了英雄。

李安确实属于电影大师,拍任何题材均能让我们惊艳,如武侠的《卧虎藏龙》,同性恋的《断背山》, 美食 的《饮食男女》,谍战的《色戒》,如今反战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经典。我们的战争片应该向李安学习,首先应有反战意识,千万别渲染好战思想。冯小刚的《集结号》不错,同样具有反战思维。只有如此,才能挖掘人性的深度,才能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