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文化引争议 奥巴马“英雄归来”大戏演砸?
为了换回被塔利班俘虏五年的战俘鲍·伯格达尔,美国不惜花血本,用五个塔利班高级指挥官将伯格达尔赎了回来。不过,处在风口浪尖的伯格达尔却陷入逃兵的指责。他究竟是英雄还是叛徒?美军有一套严格的战俘审查程序,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伯格达尔要一边接受身体治疗,一边接受军方情报人员的审查。
美国军方有包装战俘的传统,他们针对民众的文化心理进行宣传策划,借助爱国主义化解社会矛盾。只不过这次奥巴马策划的“英雄归来”正能量大戏看起来是要演砸了。 专题文字:东莱
审查
战俘获释后 审查过三关
伯格达尔究竟是一名在塔利班黑牢中熬过五年的英雄,还是一名偷偷开小差的逃兵呢?
美军对于获释的战友,依然有一套严格的鉴别和审查程序。
上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近千名美国士兵被俘,其中主要是美国的空军飞行员。1973年美越签署释放战俘协议,不过这些越南战场回归的美军战俘,没有受到太像样的审查。像现任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约翰·麦凯恩,尽管曾经在越南的战俘营中被迫签署认罪书,但这并没有妨碍他获释后在政坛上火箭般地蹿升。
越南战争结束以来,由于战略战术的改变,美军在海外的作战行动中已经很少出现士兵被敌方俘虏的尴尬记录。由于大量使用巡航导弹、无人机,美国士兵越来越少有直接面对敌人的危险。像在阿富汗战场,伯格达尔是唯一一位至今仍被关押的美国士兵。
以伯格达尔为例,他获释后需要至少接受三关的审查。
第一关
在前线的简单治疗和问讯。
伯格达尔需要在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接受身体检查,并接受简单的问讯,了解他被关押五年的基本情况。由于巴格拉姆基地的条件有限,所以这一关需要的时间比较短,大概只有一两天的时间。
第二关
伯格达尔从阿富汗转移到德国,被送往位于德国兰施图尔的一家美军医院,他依然不能回国。在德国的基地里,伯格达尔要接受进一步健康评估和治疗,包括开始他的“重新融入社会的进程”。按照一名匿名美军官员的说法:“那包括他有时间讲述经历、缓解压力以及经由电话和视频连线恢复与家人的联系。”
不过美国媒体指,这不过是严格审查的一种委婉说法。这一关的时间会稍长,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也取决于伯格达尔本身的身体状况。目前,获释已满一周的伯格达尔正处在这一关的调查。
第三关
伯格达尔将被转入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的一处军事医疗中心,在那里将与家人团聚。只是,因伯格达尔失踪时状况不明,引发多种猜测,包括他可能是自愿离开部队而导致被塔利班抓获。如果那样,他可能会被指控擅离职守或开小差。按照军事司法专家的说法,如果被控擅离职守,最高处罚将是被开除军籍和18个月监禁;如果是开小差,最高将面临5年监禁和被开除军籍。
教训
逃兵成战俘 获释或再逃
美国媒体提醒说,如果伯格达尔最终被证明是一名逃兵,那美军一定不要忘记阿里·哈桑的教训。2004年6月,黎巴嫩裔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阿里·哈桑在伊拉克失踪。随后半岛电视台播出的画面显然表明他遭到了绑架,在画面上,他被蒙着双眼,身边是武装的蒙面人。接着两个伊拉克武装组织宣布将其斩首的消息。
然而失踪一个月后,哈桑竟然又神秘获释,出现的地点是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这起事件的神秘面纱并没有揭开。有消息说,哈桑是擅自脱离岗位后被抓。美国海军陆战队当时也承认他们已对哈桑展开一项罪案调查,虽然他们没有声明哈桑究竟涉嫌犯了什么样的罪行。美国军方只是说,哈桑离开岗位的确是一个问题。
在经历了近半年时间的审查后,哈桑又重新回到美国军队。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哈桑再次失踪。2005年1月,哈桑以回家探亲为名请假,但是在假期结束后,他没有出现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军营中。此时,距离哈桑上一次失踪仅仅过去了7个月。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看到哈桑。
按照哈桑家人的说法,哈桑并不是逃兵,他目前可能和妻子居住在黎巴嫩。
营救
首选是突袭 成功率有限
自有俘虏以来,“营救”就成了任何一个军队中都特别激励士气的工作。在美军的传统中,营救战俘的首选项是突袭。为了营救伯格达尔,美军驻阿富汗的部队过去五年里一直都在寻找机会。有消息称,过去五年至少有6名美军士兵为营救伯格达尔丧命。
但采用突袭的方式营救战俘,成功率并不高。美国在越南战场就曾多次尝试武装营救战俘,但几乎从未奏效过。少数从越南战俘营逃回美军部队的战俘,要么是越军有意释放,要么是越狱成功。
1比1027才是最夸张比例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军最成功的一次突袭营救战俘的行动发生在2003年的伊拉克。伊拉克战争后的第三天,包括美女大兵杰西卡·林奇在内的6名美军士兵遭伏击受伤被俘。幸运的是,被俘仅仅一周后,美军“海豹”突击队采取突击行动,从伊拉克军队医院中成功救出全身多处受枪伤的林奇。
类似伯格达尔的战俘交换行动,美军以往也曾经历过。不过当时战争双方的战俘交换行动,并不会强调交换的比例问题,而是要求全部释放。因此这种大规模的释放囚犯活动,往往经历多年的艰苦谈判才能成功。
不少人抱怨说,一个美国大兵居然需要用五个塔利班高级指挥官交换,美国人吃了大亏。其实,1比5的交换比例还不是最夸张的。2011年,以色列政府曾经用1027个巴勒斯坦囚犯,换回了被哈马斯关押近五年的士兵吉拉德·沙利特。1比1027的比例,也创下了二战以来最悬殊的战俘交换比例。
历史
战俘竟成美总统候选人
美军历史上最有名,也最成功的战俘之一当属约翰·麦凯恩。尽管麦凯恩在越南的战俘营中被迫签署了一份认罪书,不过这位美国海军上将的儿子依然被塑造成美国英雄。
1967年,麦凯恩是一名31岁的少校。在成功完成5次轰炸任务后,1967年10月26日早晨,麦凯恩驾驶的天鹰攻击机被一枚苏制防空导弹击落,坠毁在河内的竹帛湖附近。麦凯恩恢复意识后,发现自己已被数百越南人包围。麦凯恩随即被转移至华卢监禁所。
麦凯恩的获释要感谢美越《巴黎和约》的签订。当了5年半战俘的麦凯恩终于在1973年3月15日被释放。有意思的是,麦凯恩虽然有过狱中认罪的“劣迹”,但他获释后却没有怎么经历审查。
回国后,当时尚拄着拐杖的麦凯恩甚至受到尼克松总统的亲自接见与问候,他成为了所有越战老兵的代表。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反战情绪中,“英雄”麦凯恩迅速进入政坛。2008年,麦凯恩参议员赢得了共和党内的总统候选人提名,险些入主白宫。
伯格达尔被囚的经历估计会让麦凯恩想起过去。但麦凯恩在有关伯格达尔的声明中只简单表示“对伯格达尔安全回家感到欣慰”。他话锋一转:“不过,出于对美国民众和处于阿富汗战场危境的美军官兵的保护,我们有责任对奥巴马与塔利班所签署的任何协议追根究底。”
记者观察
骗人的美国战俘文化
奥巴马政府为何要如此仓促地救出一个嫌疑重重的战俘,哪怕不惜冒着违反法律程序的指控?奥巴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借此凸显自己对任何一名美军士兵“不抛弃不放弃”的承诺,以争取和巩固支持民主党的基本票仓,即一贯反对美国参加阿富汗战争的那部分美国人。
奥巴马看似不成熟的举动其实迎合了美国人心中的战俘文化。美国有特殊的战俘文化,他们喜欢将战俘营中挺过来的战俘们当成英雄一样看待。
约翰·麦凯恩从战俘到总统候选人的成功并非个案。二战时期,曾经在菲律宾战场向日军投降的美国将军温莱特,也同样是被美国人看成大英雄。1944年5月,已经被俘虏两年的温莱特没有被美国人忘记,他成为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人们称赞他曾经在菲律宾战场长达5个月的顽强抵抗。
美国的这种文化态度与东方有着天壤之别。在日本的耻感文化中,成为战俘是一个战士最无法接受的耻辱,所以二战中日本军人宁可自杀也不愿被俘。
将战俘包装成英雄是美军最擅长的宣传方式之一。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女兵杰西卡·林奇被俘后又被美军士兵营救。美国军方在宣传报道中说,林奇朝着敌人连开数枪,直到耗尽最后一发子弹。林奇因此一举成为伊拉克战争英雄,成为美军英雄主义的化身。但三年后,林奇在国会的听证会上亲口承认,自己并不是英雄,当时自己的枪卡壳了,没有放一枪一弹,只是跪在地上祈祷。
这一次,奥巴马设计的“英雄回家”剧恐怕是要演砸了。在Facebook上,一个名为“伯格达尔不是英雄”的群组12小时内就征集到5200多个签名,要求以擅离职守罪处罚伯格达尔,而非将之包装为英雄。
虽然有上述失败的宣传案例,但美国军方未来并不会放弃对战俘的包装,他们需要针对美国民众的文化心理进行宣传策划。事实上,美国人历来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一个完美的战俘神话无疑是国内各阶层的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