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美战略分歧难破海上困境 军方关系可升温

29.10.2014  10:12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吉原恒淑接受本报专访。李昊摄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晨晨】吉原恒淑,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与政策研究系日裔教授,同时供职于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上研究中心。吉原恒淑与同事詹姆斯·霍姆斯合著的《红星照耀太平洋》,被《大西洋月刊》选为2010年度国际关系类最佳图书。作为美国研究中国海权问题的扛鼎之作,该书中文版今年6月面世。吉原近日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主张美国清醒认识中国海权崛起的他,谈起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动作,也有几分犹疑。吉原表示:“对美国人而言,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美国是否有必要在东亚当领导者?这是个大问题。

   美中军方的关系可以升温

   环球时报:您怎么评估眼下的中国军力?

  吉原:如果跟20年前中国海军自身的实力相比,眼下中国所部署的海军军力无疑有了大幅提升。就亚太地区的实力均衡趋势而言,中国显然会占上风。中国已开始批量生产强大的军用平台,下一个十年结束之际,日本一些军舰就会相形见绌。

  当然,假如跟美国比,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种差距不仅在技术上,也许更在于海军的软实力,包括官兵素质,海上经验,军事演习与培训等。不过中国正在迎头赶上。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是近些年来,西方人一次又一次低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我希望分析人士能开放心态,不要高估中国,但也不要低估中国在重要领域缩小差距的能力。在亚太地区,美中之间还存在一种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是有利于中国的。美国是个全球性大国,它的军力必须分散在全球各地。

   环球时报:您是说,美国海军在亚太的军力投放是有限的?

  吉原:没错。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美国只有一部分海军可供在亚太部署。中国则是在自家后院保卫自己的利益。中国可以把自己的海军军力集中在这里。即使它在技术上处于下风,在特定情况下,它仍然可以在数量上集中起来对付美国。总而言之,中国军力究竟如何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环球时报:美国会如何应对中国军力的变化?

  吉原:我觉得这正是美国面临的挑战。2011年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正是对中国军力增长的回应,但美国其实在“重返”政策的落实上深受煎熬。的确,美国军力滞留在中东。但就海军实力而言,还有一些更严重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面临财政预算紧缩问题。此外还有结构性问题,如美国造船业衰落,造船成本上升。这些都意味着美国舰队在规模上面临缩水压力。一些预测显示,如果自动减赤机制持续,美国舰队规模会缩水到这样一种程度——当“重返亚太”战略实施完毕时,美国部署在亚太的舰队的实际规模,和2011年宣布“重返”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

   环球时报:总体而言,您认为,美国最终能接受在亚太地区跟中国共享领导权吗?还是美国只能接受自己的霸权?

  吉原:这是凌驾于所有问题之上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会扩大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并且很多利益是随着中国崛起自然产生的。我并不否认中国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合法性。但问题是,美国能不能容得下这些利益。有一些问题美国是可协商的,但有一些不可协商。有一些东西被美国人视作原则问题,几乎不可撼动,不可妥协,而美国恰恰需要借助这些领域来保障现有的区域和全球秩序。比如专属经济区。中国认为有一些活动不应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进行。一些可能被用于军事用途的科研活动,在中国看来,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挑战。这些活动被视为不尊重中国安全利益的行为。中国还反对美国在其海岸线附近进行抵近侦察。在美国人看来,这些侦察行动对于美国在亚太加强部署、维持自身军事存在至关重要,这些行动帮助美国维护现有的区域秩序,而这种秩序本身保障了亚太的繁荣、富有和稳定,并且中国人也从中大受裨益。

  我认为,美中军方之间的关系可以升温。但如果这些根本性分歧不解决,困境就无法打破。美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都是这一更深层次战略分歧的征兆而已。这背后牵涉的利益是巨大的,它关乎现有秩序。中国希望修订和改变一些规则。其中有一些也许是可接受的,但也有一些会碰触美国的底线。对美国人而言,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美国是否有必要在东亚当领导者?这是个大问题。

   环球时报:在华盛顿,是否有围绕美国有没有必要在东亚当领导者的辩论?

  吉原:没有。奥巴马入主白宫时,人们期待他会给外交政策带来改变,但他已经清晰地重述了自罗斯福以来历任美国总统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共识,就是美国必须保持世界领袖的位置,保障现有的全球秩序。

  就外界因素而言,中国崛起可能导致一次全球实力均衡的大洗牌。就美国国内而言,国内政治可能会让美国最高战略目标发生改变。以前没有人相信美国可能实施自动减赤计划,但现如今两党人士共同决定削减国防开支,让国防领域来承受这个代价。老实说,这真是非比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