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稳增长中流砥柱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填补传统产业下滑“空缺”、实现稳增长的中流砥柱。但现有体制、管理方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发展不适应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下一步,需要加大改革力度,采用市场化支持方式,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近日发布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均超过10%。其中,工业部分收入增长是同期工业收入增速的5倍以上,工业部分利润同比增长15%。这些数据,与上半年工业利润为负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种种迹象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填补传统产业下滑“空缺”、实现稳增长的中流砥柱。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司长綦成元表示,2015年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以实现8%左右的预定目标。
投资消费新热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动力弱化。要弥补这个缺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其尽快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綦成元表示。
同时,“十三五”末将是全球产业变革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以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发展格局将初步形成,新兴产业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力量和争夺焦点。綦成元表示,我国必须紧紧抓住今后5年的关键时间窗口,把握产业变革机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抢占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的有利位置。
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编制的这份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渐成投资消费热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上半年,9大类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为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1.5倍。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投资增长超过50%,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投资增速也超过20%。健康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诸多难题待解
“现有体制、管理方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发展不适应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国际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表示,在生物领域,目前有上万种药品排队候审,基因检测等新型医疗手段方面虽然已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但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关键技术缺失、产品技术经济性不高,是制约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十三五”时期,应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努力跻身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第一方阵。
业务发展快,资金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融资难的苦恼。目前这些产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小,而银行贷款远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量新增投资需求。据悉,在2015年第二季度对1000家左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企业的调查中,企业反映融资难是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
从海外市场看,中国新兴产业全球化发展环境也不容乐观。2014年底,美国公布第二起对华光伏双反案裁决,根据美方裁决,中国企业需交税率大幅上升,这将对中国光伏出口造成较大打击。从国内看,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深圳迈瑞等企业反映创新型医疗器械等产品经常被抄袭,维权成本高,影响企业创新积极性。
此外,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来弥补自身技术短板,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急需加大相关工作力度,加速国际化创新体系建设。
加大改革力度
专家表示,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采用市场化支持方式,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使新兴产业集聚区成为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先行军。要建立便捷高效的新药和医疗器械审批监管方式。加快低空空域开放试点,解决新能源领域弃风弃光问题,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等领域的监管,实行更开放的准入政策。
同时,要创新方法解决企业融资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债权融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通过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推进股票市场注册制改革,设立战略新兴板。要拓宽企业间接融资渠道,探索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等行业的支持力度。
綦成元表示,“十三五”时期,要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壮大发展并形成一批全球品牌,打造区域经济转型新引擎,形成世界一流创新发展能力。聚焦创新型经济新业态,着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力争实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主动力。(经济日报 记者 黄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