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串的盘玩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01.12.2015  11:11

珠串作为一种佩饰,在中国由来已久。材质繁多,有木珠、瓷珠、玉珠、陶珠、玛瑙、水晶、滑石、石珠、骨珠、蚌珠、琉璃、玻璃、东珠、象牙等,形制各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

文玩手串滥觞于上古的串珠,后又以佛珠为祖,以清代朝珠为宗,以宫廷手串为直系流派,一脉相承。至当代集装饰、把玩、鉴赏、收藏价值于一体的文玩手串,积淀着历史承袭而来的文化内蕴,日渐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佩戴、盘玩手串俨然成为一股新的时尚。手串如何完成华丽蜕变?何种材质的手串最受青睐?本文专访中国收藏家协会文玩收藏委员会主任姜跃进,请他为我们一一解读。

佛珠、朝珠与宫廷手串

记者:珠串佩饰最早能追溯到什么时候?佛珠对中国本土的珠串文化又有怎样的影响?

姜跃进: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1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所生产佩饰的“珠串”,用有穿孔的兽牙、贝壳、小石珠、鲩鱼眼上骨等串连而成。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各地遗址中也都有大量穿孔的石珠、骨管、蚌、玉、玛瑙等饰件出土。  商周时期,玉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玉石骨器的制作也极其发达。周代的贵族以玉、石、玛瑙等珍贵材料穿成串,称做“礼玉”,用来佩戴以显示其身份或地位。这种习惯到秦汉以后式微,但仍有所传承。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发展并兴盛起来,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中,在寺院甚至社会上也逐渐流行。佛珠本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于记诵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故又称“念珠”,最早诞生于古印度,公元4世纪开始流行于印度佛教中。因佛祖释迦牟尼讲法、圆寂于菩提树下,菩提树被奉为佛教圣树,其树籽(菩提子)也为教徒所用贯穿成串,在诵经念佛时记录次数。手持佛珠在佛教中也被认为能消除业障,象征一种美好的愿景。

随着佛教的发展,菩提子的种类也在不断发展。因地取材,中国制作佛珠的菩提子也被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但均同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佛珠成为与本土珠串文化发展并行不悖的饰件及用品。

记者:清代的朝珠、宫廷手串也受到佛珠的影响?

姜跃进: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进而影响到宫廷手串的发展。

随着满清入关后国家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朝珠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清代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妇还有侍卫等,均可佩挂朝珠。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周长大约在130~170厘米之间。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总数定为108。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宫廷手串的材质、工艺和朝珠并无二致,主要配饰上包括两颗结珠、一枚佛头、一个背云、两个坠子;所不同的是,宫廷手串具有的挂绳和用于隐藏绳结的珠簇。清代的宫廷手串,在佩戴上丝毫不受朝珠礼制的苛刻限制,可挽在手腕上,在闲暇时把玩欣赏。还特意在佛头处增设挂扣,以方便悬挂在纽扣上,佩戴于衣服。这种由18子佛珠演化而成的宫廷手串,在后宫妃嫔中曾风靡一时。

记者:朝珠、宫廷手串在一定程度上是身份的表征,彰显的是贵族的豪气与华美,在材质的选择上如何?

姜跃进:朝珠在等级方面较手串更为讲究,帝王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要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官员则依据官阶不同,佩饰不同等级的朝珠。

朝珠及宫廷手串大多由清代御用作坊“造办处”督造,将珠宝饰品的装饰功能与精湛的手工艺融合,在材质的选择上也令人叹为观止。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朝珠和宫廷手串的材质就十分广泛,包括青金石、绿松石、碧玺、东珠、海蓝宝石、翡翠、水晶、玛瑙、琥珀、蜜蜡、珊瑚、伽楠香、菩提子、檀香、沉香木、椰壳、砗磲、象牙、牛角等数十种材质,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