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党 超市“潜规则”你中招了吗?
到超市购物本来是一件便捷、时尚、选择更丰富的消费行为;不过,由于利益驱使,一些超市通过“小伎俩”误导消费者超支购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让我们看看,超市里究竟有哪些“潜规则”。
潜规则一
促销价签藏猫腻
案例1 低标高结
“我从来不看超市结账员给我的购物小票,有一次我和老妈一起逛超市,她竟仔细查了一遍账单,还发现了两盒没按标识促销价结账的茶叶!”爱逛超市的小米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妈妈“神机妙算”,她还真不知道超市价格标签也能“做鬼”。
我也遇到过类似现象。春节前,在交道口一家超市内,一种名为“排酸排腔骨”的商品用红色标签标出“促销:11.8元”,其小字部分的促销日期显示是“2月2日至10日”。当我在2月12日来到超市时,这个红色的标签仍高高地悬挂在商品之上,而实际的售卖价却早已高于11.8元的标价。
案例2 促销信息不明确
上周末晚上,在石景山万达一家大型零售超市内,我就因为促销信息不明确而吃了一次“哑巴亏”。当天,我看到货架上的欧莱雅染发系列中央突立着一个粉红色的大标签,上面写着“3月6日至19日相同商品两件七折”。我从这个价签旁边拿了两盒同款染发剂,结账时特别留意了一下,竟发现这两盒商品并没享受七折优惠。我又回到货架旁询问服务员,服务员随手指着另一款欧莱雅染发剂告诉我:“‘七折’只是针对欧莱雅的这种商品,而不是所有商品”。不过,服务员说的这一点并没在促销标签上体现出来,我又问了几名消费者,他们都认为价签中的七折应是针对欧莱雅所有染发品。
市发改委物价检查所市场价格监管处副处长贾晓强:促销标签是价格标签中比较容易出问题的一类标签,主要表现为不按促销价格进行结算、促销日期不明确、促销前原价不透明。春节前,北京就有某大型零售商因此被处以50万元罚款。市民要提高价格监督意识,如果在超市遇到这种现象,且与商户协调不成,可直接拨打电话12358进行举报。
潜规则二
捆绑摆放有学问
案例1
捆绑的大多不新鲜
这盒鸡蛋上面多加了4个鸡蛋,却没有加价;那包饼干上绑着一根火腿,也按原价卖……小宇说,虽然自己是一名不太在乎“小钱”的男士,但每次在超市看到这样的场景,还是忍不住凑过去买点儿东西。不过,常常这么购物的他,也发现自己其实是中了超市的圈套。
有一次,小宇买了一盒正大牌鸡蛋,因为它多赠了4个鸡蛋。回家后才发现,赠送的那4个鸡蛋还有5天就过期了。“我也不常在家做饭,不可能5天吃光4个鸡蛋啊!”小宇还就此进行了一番“深思”——“如果我需要买鸡蛋,那么即使赠给我的不太新鲜了,我也不吃亏;但是我本来不想买鸡蛋,看到这种捆绑赠送才想买的,那我还是等于吃亏了。”
案例2
质量不好的摆在最前面
前不久,小张去家附近的一家大超市里购物,刚一进入口,就发现琳琅满目的“1元商品”摆在最前端的货架上,他最终选了一卷垃圾袋。
“你说垃圾袋质量还能不好到哪去?我是真没想到,原来用手轻轻一摸就能破个洞,更别提装垃圾了!”小张到家后发现,根本无法把每一个垃圾袋从卷筒中扯下来,因为只要轻轻一用力,垃圾袋就会像被烟头烫了一样,破个大洞。
营销专家李志起:商品的陈列是一个非常大的学问。把消费者常用的和不常用的进行搭配,把快要过期的产品放在最前边,把卖得不好的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样摆放其实都是超市为了消耗库存压力而做的特殊安排。为了避免被误导,消费者应该先问问自己是否需要该商品,再通过仔细了解商品后进行选购。
潜规则三
“进场费用”您买单
虽然我国已有条文禁止零售商收取“进场费”;但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仍有不少“进场费”“节日费”等巧设名目的费用,在向想要进驻超市的企业伸着“黑手”。
“我记得去年八月十五,一家大型超市内突然出现了许多不是该超市的销售员,带着各种口音,站在靠近入口处的位置推销着我从来没听说过的月饼品牌。当时一个销售员就对我说,他所在的企业是给超市交了钱才能在这里卖东西,要不然那么多家月饼企业,凭什么只有他们能在大超市里推销月饼?”
营销专家李志起:“进场费”“节庆费”在企业中都称为营销成本;企业的营销成本、生产成本,再加上合理的企业利润,才构成了最后的零售价。生产企业不会为这项费用买单,所以最终承受更高物价的仍然是消费者。也正是这些费用的存在,让一些企业因进入超市而产生的零售成本占到零售价的30%之多。
除了这几条比较常见的,超市中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比如,故意拉长结账时等候的队伍,让消费者在排队时留意到身边的口香糖、布袋、巧克力等商品;再如,所谓的“当天货”,每天都会更改一次生产日期,或者在卖肉的柜台上采用红色的灯为肉“提鲜”,用绿色的灯把带着水珠的蔬菜照得更水灵。
对于商家的这些小算计,很遗憾,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只有靠大家多多留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