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茶: 重拾传统茶味

05.04.2016  12:37
杀青工序火一定要旺,茶叶里饱含的水分才能充分蒸发,烘干再揉捻工序的火候最难把控,火太旺的话容易烧焦,火太弱的话揉捻后的茶团不容易散开、黏锅,也不利于茶腥味的散发,茶的香味就没有了,品质就大打折扣。

 

制作开始前,必须把各种工具有序放置,便于随手取用,还要耐心等待柴火烧旺、热锅。其中,张耿发自创的“炒茶神器”——丫字形树杈,不仅磨圆了棱角,还锃亮发光,数不清参与制作了多少茶叶。

杀青工序。嫩绿的茶叶在热锅中升起了浓浓的雾气。

揉捻工序。把杀青后的茶叶放置在竹筛上,不管温度多高,都要徒手来回揉捻,使茶叶成条、成型。双手必须忍受住高温的考验。

烘干再揉捻工序。重新放置在热锅里,用手来回不停地翻炒。成败在此一举,把握火候是关键,稍有不慎不仅手会被烫伤,制作的茶叶也成了废品。有着40年制茶经验的张耿发能够娴熟地徒手探锅,少有失手。

筛选工序。把粗梗等劣质茶叶一一筛选掉,才能最后装袋,整个制作工序才算完成。

整个制作工序一气呵成,长达4个小时,其间要忍受柴火以及铁锅的高温辐射,满身大汗是避免不了的。

  随着茶叶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滚筒杀青机、机械揉捻机、烘干机、筛选机等机械设备在制茶行业得到了日益普及,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唯有在边远的山区,纯朴勤劳的客家村民还在默默坚守着。

  五华县棉洋镇大光村是该县最为偏远的一个小村庄,距离五华县城约65公里,与揭西县相毗邻。沿着县道X952线穿过七畲径国营林场后,进入一块四面环山的盆地,零零散散的房子分布在半山腰上,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均能看见一簇簇、一排排的茶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村民们正趁着晴朗天气采摘。

  今年55岁的大光村支部书记张耿发,算是该村常住的“年轻人”。他告诉笔者说,大光村全村61户340多人,山地总面积约4500亩,其中林地3782亩,农田342亩,剩下可以耕作的就是约350亩的茶山,平均每人就有一亩茶山。61户村民中有32户人家留在村里种茶,种茶成为该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该村的茶树都是常见的农家绿茶以及少许的白叶单枞。张耿发算是种茶大户,有10亩茶山,从15岁起就跟着上一辈在茶山上摸爬滚打,不仅会种茶、采茶,更重要是学会了一手纯熟的手工制茶技艺。他介绍说,手工制茶主要有四道工序,分别是杀青去水分、揉捻成条状、烘干再揉捻、筛选去粗梗。完成全部制作工序大约需要4个小时,每一道工序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火候。杀青工序火一定要旺,茶叶里饱含的水分才能充分蒸发,烘干再揉捻工序的火候最难把控,火太旺的话容易烧焦,火太弱的话揉捻后的茶团不容易散开、黏锅,也不利于茶腥味的散发,茶的香味就没有了,品质就大打折扣。茶叶在八成干的时候就要开始抽减柴火,“手脚一定要麻利,否则的话不仅做不出好茶,而且一双手还会被烫伤。”

  竹编的簸箕、掀茶的树杈、熊熊的柴火、公式草制作的锅刷,这些制茶器物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客家传统气息。“手工制作的茶叶蕴含着客家人勤俭持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可惜现在学习手工制茶技艺的年轻人少了,恐怕会失传啊。”张耿发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