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是种病,购物癖患者如何不剁手?

12.11.2015  04:13
剁手”其实是一种病,因为剁手族可能患上了购物上瘾症。

  双十一,剁手族们从凌晨开始,已进入放肆“血拼”模式。都说“衣缺补衣、食缺补食”,衣食基本都不缺的剁手族,为啥还疯狂地买买买?有关心理专家表示,“剁手”其实是一种病,因为剁手族可能患上了购物上瘾症。

  据调查,重庆有8成左右女性都有网购习惯,成瘾者竟多达30%。

   男子退物后遭女友追打

  据重庆晨报报道,四川一女子小林平日里很喜欢网上购买化妆品和衣服,每个月要花费五六千元,这令男友小方苦不堪言。一日,小林叫小方去小区门口帮她拿包裹。小方发现有三家公司的快递员同时在等他,每一位都有七八个包裹需要小方签收,加起来共20多个。小方一气之下瞒着小林将这堆东西退了回去。女友小林回到家发现没有包裹,询问快递员得知情况后怒火中烧,拿起木棒拼命追打男友。最后在警方的调解下,两人才冷静下来。

  购物癖其实就是购物上瘾症,很多患者并非真正需要那件商品,而是享受购买的过程,买回来又有负罪感。双十一今日凌晨即可下单付费,购物癖患者要如何才能不剁手?怎样在“最后一公里”处刹住车?让我们听听资深心理咨询师是怎么说的。

   商家小手段让你剁手不停

  限时限量:“奇货可居”的心理会让我们高估商品对自己的价值。

  在线评论:众口铄金、制造舆论,让商品看起来很有公信力的样子。

  包邮政策:邮费本是附加成本,所以包邮会让消费者又有占了便宜的感觉。

  价格落差:当我们关注到原价,再与现价相比较时会发现:“天呐,真便宜。”然而原价一旦去掉,你又会发现:“切,还是那么贵。

   购物成瘾并非成人专利

  很多人以为购物癖只在成年人身上出现,其实并不然。在心理专家接触到的案例里,最小的购物癖患者只有4岁,更多的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每个月必须要在网上购买一定量的商品,否则就会感到不安。没有钱就想方设法地找钱,跟父母哭闹、偷钱,甚至有些女孩会出卖自己的身体。父母以为孩子学坏了,贪图享受,但其实这些孩子只是沉浸在购物的欲望里走不出来。还有一些30岁以下、性格内向、生活空虚、爱好少的成年女性也特别喜欢买买买,宁愿每月被信用卡追债也要买到手软。

   情感匮乏对购物有依赖

  多数购物癖患者起病于青年期,物质或情感的匮乏是他们疯狂购物的根本原因。购物癖患者用购物来满足内心的空虚感,来代替曾经缺失的情感或事物。心理专家表示,她接触的案例里,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对购买玩具上瘾。很多父母离异后,给孩子的关爱变少,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只好给孩子不断买东西。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形成父母给我买东西就是爱我的认知。所以孩子就会不断要求父母给他买东西,以此证明父母爱他们。稍微年长一点的孩子会形成自我价值的认可。此时他们最容易与同龄人攀比,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也要,越是没有的东西,便越想要得到,进而形成购物癖。成年人则更容易因为小时候长期缺少某些物质,对购物产生偏执心理。总是不停地买,买了又后悔,恨不能将买东西的双手剁掉。

   面对大促回归理性才是真

  不是所有的剁手行为都是病,在专家看来,一定程度的购物能够让人释放压力,关键在于怎么把握尺度。面对那些购物行为严重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并且让自己产生严重负罪感的购物成瘾者,专家建议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另外,专家建议购物成瘾的剁手族们回归理性,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认真分析自己的购买行为是否真的必要。

   律师解说>

  重庆女性网购成瘾者有三成

  “网购成瘾已成不少女性的通病,‘剁手族’一词就是由此而来。”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邱驷曾做过类似调查,发现重庆8成左右的女性都有网购习惯,成瘾者多达30%。

  网购已成为目前生活的一个常态,但一旦过度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和购物癖有很多相似之处。邱驷分析,容易出现网购成瘾的人群往往有几个特征:女性、30岁以下、性格内向、社会功能受损、生活空虚、爱好少。“这些人往往是在网购的过程中享受着一种满足感,可一旦买回来了,却又发现买的东西自己并不需要,结果钱也花了,进而又产生了负罪感。”邱驷称。

  “戒掉网购成瘾的方法是,尽量少宅在家。”邱驷建议,有网购成瘾倾向的市民,尽量多去人多的地方,并且多运动,加强和大自然的接触,以此来屏蔽自己网购的冲动。如果发现此方法不能帮助自己,则需要尽快到心理医生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