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饿着肚子做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加速术后康复

18.05.2016  12:00

创口小、出血量少的微创术在临床已广泛普及,但一提到外科手术,患者还是会感到焦虑、痛苦,特别是在胃肠外科。这是因为无论是术前禁食过夜、机械洗肠还是术后强忍疼痛、卧床不起、延迟进食,对患者来说,都是一个备受煎熬的过程。

我们正在临床推行加速康复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何裕隆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主任医师陈创奇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速康复外科(ERAS)作为一种优化围手术期的临床路径,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不仅正逐步实现外科手术追求的“无应激、无痛、无风险”的目标,而且能够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心理创伤及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促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告别术前、术后禁食,加速患者康复

目前肠胃外科普遍存在禁食过夜、机械洗肠、术后疼痛难忍、患者需要长期卧床等的现状。通常,在胃肠外科手术中,为了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呕吐和误吸的可能性,医护人员会要求患者在手术前8—12小时不能进食,因此,患者需要在饥饿中等待手术、接受手术。对于患者来说,等待手术已经是一个焦虑紧张的过程,如果让患者禁食,则会令他们更加难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谭进富介绍道,除了禁食,有的患者还需要喝洗肠液以便于把肠子清洗干净,喝完后不少人会感觉胃口不好,甚至出现呕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这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

如今,加速康复外科使得术前胃肠准备更加简单,它采取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措施,优化了围手术期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过程。对于没有胃肠道梗阻的患者,可以让他们在术前10小时、2小时里分别进食1000毫升、500毫升10%的葡萄糖或其他碳水化合物溶液,相当于术前患者总共进食了150克葡萄糖,这不仅让患者补充了能量和水分,还能够减轻缓和术中和术后机体水肿,从而加速患者康复。

此外,传统的胃肠道手术要求患者术后等到排气(放屁)之后才能喝水,然后逐步过渡到进食汤水、稀粥、面条等饮食,也就意味着患者在手术之后还需要忍耐3—5天的饥饿之苦。然而,加速康复外科则让患者在术后6小时清醒后,便可饮用少量温水,术后第1天便可开始喝肠内营养粉溶液,术后第3天开始喝粥等等,使患者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更快的恢复。

术后疼痛死扛未必好,评估疼痛能有效指导治疗

手术过后,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现象。很多患者认为:手术后疼痛很正常,尤其是胃肠道的这种“开刀”手术,因此,总是在术后强忍着痛苦。其实不然,陈创奇介绍,疼痛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危害大,它会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胃肠道等造成影响,甚至影响患者情绪,导致焦虑、忧郁的产生等。目前,术后疼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般来说,术后48小时以内的疼痛是最为严重的,由于每个病人对疼痛的感知不一样,因此进行术后疼痛评分很重要。疼痛评分尺中最低为0分,即一点都不痛;最高为10分,即极度疼痛。如果患者评分超过5分,就需要打止痛药进行止痛。对于“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忍忍就好”,“等疼到受不了再叫医生”诸如此类的想法,谭进富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只有充分止痛才能更好地观察病情,而且,充分止痛之后对疼痛的反应会降低,从而改变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敏感度,促使更好地止痛。陈创奇教授还谈到,现在,止痛的药物和技术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与过去采用开放性手术不同,微创手术切口小,让病人恢复快,这些都大大缓解了术后疼痛。

当然,谭进富强调,外科疾病的治疗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因此患者积极配合、自身努力也很重要。患者在术前按照医嘱完成各种准备工作,学会使用疼痛评分尺,术后要克服轻度疼痛,积极主动地咳痰,进行翻身、上下肢活动等床上活动以及床下运动,才会更顺利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