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收藏:南梁梅长苏怎会用清代铜手炉

08.12.2015  18:09

12月11日就要进入仲冬了,无论你是“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还是“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古人是如何度过漫漫寒冬呢?“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一种围炉对酒的酣畅温热,手炉,作为暖炉的一种,又称“袖炉”、“火笼”,在古代,上至宫廷达贵,下至寻常民户,都普遍使用“掌中宝”——手炉。渐渐地,这种取暖工具发展成为可供把玩欣赏的艺术品。

近期大火的电视剧《琅琊榜》里被誉为良心道具组、处女座道具组,在场景、服饰布置中精准还原了中国古代器物。但也有槽点,比如说体寒的苏哥哥,一直不离火炉,手上也时时揣手炉。但是手炉在汉代发明,在苏哥哥所处的南梁,以及之后的唐宋元代,手炉多采用陶范制法,材质多为青铜,流传至今的很少,电视里苏哥哥用的铜手炉,得等到清代,手炉直到明代也多是采用合金制造,工艺复杂,多用錾工、镂刻,纹饰多用民间故事,那时候出现过制炉高手如张鸣岐等,为现在收藏佳品。到了清代,手炉制作工艺登峰造极,才开始大量使用铜,多选用红铜,炉体为一块铜板敲制而成,多层做工。清时的著名工匠有潘祥丰。民国时,手炉制造由繁入简,且黄白铜制品居多。其后制炉逐渐衰落,南方曾有白铜手炉一度“回温”。手炉一直是杂项收藏中的冷门,少有专项收藏、研究者。

琅琊榜剧情

并不是每个手炉都能流传至今,也并不是每个手炉都能入藏家法眼,收藏者多收藏明清时期的手炉为贵,而被摩挲、把玩的手炉多为铜体。

清采蘅子的《虫鸣漫录》卷一中记载:“一岁严寒,有门槛里装束颇华,提白铜手炉过市。”可见提着白铜手炉的人“装束颇华”,非平头百姓所用。旧时的帝后宫殿、王府大宅内,都有东西暖阁,除了这些地炕火道、大熏炉外,小巧精致的手炉也是皇室成员必备。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大兴等地的上好木材烧制成炭后,运到今西四东侧的红罗场,按尺寸截成小段,装入红色的圆形荆筐里,再送入宫内备用,故名“红罗炭”。 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代万历十八年,仅一次殿试就用木炭1000多斤。清代,专门管理皇家薪炭的机构叫惜薪司,衙署设在西安门内。另外,宫内还有3个机构,分别是蓺火处、柴炭处和烧炕处。据说,乾隆年间,每个月皇太后的木炭供应为120斤,皇后为110斤,皇妃、贵妃、公主、皇子递减。炭已足惜,何况铜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