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出游“花钱买罪受”? 拥挤黄金周亟待制度解围

03.10.2014  03:52

  2014年10月01日,浙江省杭州市,“国庆黄金周”首日,杭州西湖景区迎来八方宾客。在西湖断桥,游人比肩接踵,原本宽阔的桥面已经彻底“沦陷”在游人的身影中。据悉,今年五一小长假第一天,西湖景区共迎客66.70万人次,同比增长61.23%,而这个“十一”游客人数预计再创新高。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2014国庆策划:中国人的“黄金周”日程

  编者按:

  又逢一年国庆。从1999年首个国庆“黄金周”开始,集中休假的假日制度渐渐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十余年过去,集中休假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诸如火车票一票难求、高速公路堵成停车场、景区游客爆棚等“假期乱象”也集中凸显。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该如何休假?

  今年国庆期间,中新网以人们国庆假期的“日程安排”为视角,从“赶路”、“返乡”、“出游”、“留守”、“婚事”、“账单”等多角度,全景呈现中国人的“假期议题”。

  “漂一族”的节日大迁徙:常回家看看成奢侈

  挤在路上的黄金周:长假出行只能“人在囧途”?

  中新网北京10月3日电 题:扎堆出游“花钱买罪受”? 拥挤黄金周亟待制度解围

  记者 朱峰

  华山万人滞留引发骚乱、西湖见人不见桥、鼓浪屿快被游客“踏平”、九寨沟超负荷运转交通瘫痪……提起国庆“黄金周”,“拥挤”似乎已成为国人对这个为唤起国人爱国意识而设立的节日另类的集体记忆。面对除春节外一年中仅有的长假,出门还是不出门,已经成为一个纠结内心的艰难抉择。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的国庆节黄金周旅游市场趋势预测,由于中秋节来得太早,无法“拼假”,2014年国庆将成为出游人数最多的黄金周:预计国庆7天旅游市场将接待4.8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3%。统计称节前全国近6成5A景区发布了黄金周预警,又一个“挤在景区”的长假似乎已成定局。

   花钱买罪受?游客景区“两败俱伤

  2012年10月2日晚,因游客超过缆车运送能力,大批游客滞留陕西华山,直到第二天凌晨滞留游客才基本转移下山,其间更发生游客围堵景区门口要求退票、有游客被捅的暴力事件。2013年的10月2日,4万多名游客涌入九寨沟使景区承受了巨大的负荷,团队游客与散客的比例颠倒,让措手不及的景区乱成了一锅粥,造成数以千计的游客滞留景区到半夜。

  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丽江接待了近40万游客,仅玉龙雪山景区就接待了近9万。客栈林立的丽江让成千上万的游客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张床。张家界市各景区7天共接待游客118.99万人次,约1800辆旅游大巴围着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团团转”。故宫日均游客接待量高达17万人次,游客多得看不到地面,广播里则不间断地播放着寻人启事。

  一些游客抱怨,黄金周期间出游,行路难、住宿难、用餐难、购票难,旅游本是为了放松心情,但面对如此情形,出游已经背离了初衷,成为一段“花钱买罪受”的不堪回忆。

  但其实,“受伤”的并不只有游客,三亚海滩边长假期间每晚数十吨垃圾的需要几百名环卫工人清理至凌晨。敦煌莫高窟因大量游客在同一时段内集中参观,使莫高窟洞窟内的温湿环境改变,壁画彩塑遭遇褪色、空鼓等病害,使得景区不得已关闭售票处,只接受预约游客。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问题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表示,“人满为患”被一些发达国家视为破坏景观生态的严重现象,中国出现的黄金周“景区超载”,会过度消耗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对景区造成重大损害。一些名胜古迹或坍塌或损坏,与其说是岁月的侵蚀,不如说是过度的游客量和垃圾污染使得它们不堪重负。

  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景区为了增加接待量,吸引客源,追求市场占有率,不惜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大兴土木,既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也破坏了当地自然、历史风貌。特别是黄金周期间,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根本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不仅景区疲惫不堪,出现险情,甚至对整个生态大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一方面游客远道而来,难以身临其境着实遗憾,另一方面,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已的确难以承受高负荷运转带来的压力,如何在满足游客同时保护景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扎堆出游无奈多:失范行为折射游客复杂心理

  “春节都要回家跟家人团聚,五一长假已经被取消,国庆黄金周成为像我这样的上班族一年中唯一一个时间足够出趟远门的长假。在家呆着感觉太浪费,所以明知道去哪儿都会人满为患,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决定出游。”在陕西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小徐这样跟记者解释自己国庆出游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在扩大内需、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功不可没。但过于固定的假期将游客的旅游需求人为地累积到同一时间集中释放,也使得旅游市场很多潜在的问题也被集中放大。因此每到国庆,关于游客在景区不文明行为的报道也频见媒体。从国内到国外,从天安门广场地面口香糖成片到中国15岁学生在有3500年历史的埃及卢克索神庙壁画涂鸦,再到中国游客在卢浮宫喷泉里洗脚的图片视频在整个网络流传。

  有媒体认为,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富裕,使得“有钱意味着可以摆平很多事情”成为许多人的潜意识。出门在外鼓胀的钱包生成了一种复杂的优越感。一方面“消费者是上帝”的心态认为花了钱做任何事情都应被允许,另一方面,拥挤恶劣的出游体验也加剧了游客焦躁情绪,使一些平日并不会做出的失范行为在旅途中出现。

  不文明行为的出现,固然与游客本身素质不无关系,但也有专家认为旅游文明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应单纯归责于游客。专家表示,国内一些旅游景点实际供给能力并不是很大,但不愿放弃节假日的超额收入,纷纷“超量”接待游客,当游览出现问题时又缺乏相应的疏导预案。因此,仅仅指责游客“不文明”,是推卸责任的片面说法,黄金周里的基础设施本就超负荷运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责任应由相关管理部门来负。

  不要让孩子内急时找不到卫生间不得已随地解决,不要让腿脚不便的老人手中有垃圾却难寻果皮箱,不要让游客滞留之后无人问津,面对游客分流难题,不要一概以涨价等“懒政”措施应对,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管理短板如何弥补,景区的疏导管理、软硬件配备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是否为游客提供了便捷、多样的选择,这些都是考验景区管理的未来之课。

   期待制度杠杆让“悠闲”假期回归

  由于供需缺口太大,单纯依靠增加交通、旅游、商业和服务资源的投放量,来解决黄金周拥堵问题,在条件上并不现实,且上述资源在黄金周中的流量,是平时流量的数十倍、上百倍,甚至更多,一味增加资源投放量以满足黄金周的需求,对于平时而言,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正因如此,大家都意识到“错峰出游”的重要性。虽然中国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进入第7个年头,但休假权“旱涝不均”、欲维权“难以启齿”、职工“忍气吞声”、企业“故作不知”的情况仍然普遍。

  由于一些带薪假存于纸面,黄金周长假难得而导致的“任务式”出游,使得人们很难放松心情享受假期。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旅游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意义似乎只在于有一张知名景点的留影,以证明曾经“到此一游”。人们总是期待最少的时间内,用最高的效率游览尽量多的景点。明知人多,但是想到来都来了,不要留下遗憾,只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过分注重结果却忽视了游玩的过程,出游本是一件浪漫的事,但现实中人们不得不用经营的心态来算计得失,计较性价,难免多了些务实,少了些情趣。

  去年初公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今年,国务院建立了规格更高的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人们对于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力度有了更多期待。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的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阶段灵活地安排带薪年休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生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在制度保障下让民众有选择空间,同时培育良好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文化,或许才是使景区和游客双方都“松绑”的治本之方。

  度假的本质在于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放松。也许当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自主选择“悠闲”地度一个假期时,不焦躁不浮夸的心态自然会多一些。与家人一起郊游野炊,与朋友在山顶分享落日的余晖,与爱人在海边慵懒地晒一下午太阳。享受自然的壮丽,体味分享的快乐,感受世界带给我们一切的美好才是出游应有之义,只关乎心灵,与金钱和时间无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