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人体内脏器官最快5年成现实
3D打印似乎已经无所不能了!就连人体内有血有肉有经络的脏器,或许最早10年内也能被打印出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3D打印研究院院长卢秉恒大胆地向晨报记者预测,器官打印一旦成熟,或许会彻底改变人类生活。不仅如此,当3D打印攀上“互联网+”,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也会悄然生变。
日前在南京江宁区举办的一场“互联网+3D打印”的产业论坛上,卢院士的报告是重中之重,演讲大厅里挤得满满当当,连走道和门口都站满了听众。3D打印在医学上的应用,恰恰是听众们最关注的内容。卢秉恒院士介绍,南京3D打印研究院已经打印出了很多骨关节产品,包括髋关节、膝关节,甚至还有局部的骨骼产品。比如可以根据病患的头盖骨缺损部位进行数字扫描,然后3D打印出合适的骨片覆盖在缺损部位。“这些打印出的骨片上附着干细胞,可以定向培养成骨细胞,让3D打印的骨头和人骨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病变脏器的3D模型,便于医生做手术前的研究学习。比如今年8月,南京市儿童医院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一名出生仅3个月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治疗,以1:1的比例打印出一个婴儿的心脏模型,让所有医生在术前熟悉了心脏的具体情况,并且针对性地研究出手术方案,这在国内还是首次。
晨报记者追问,那医学界最关注的人体内脏器官,也能实现3D打印吗?“理论上是可以的!”卢院士说,这些器官,比如人体肝脏,可以用可降解材料先打印出肝脏支架,在支架上附着干细胞,干细胞沿着器官模型迅速生长,有的生长成肌肉,有的生长成表面的组织,最后还要实现血管和神经等系统的再造,最后支架降解,打印出来的肝脏就能发挥肝脏应有的作用。
不过3D打印器官这样的技术,在全世界都是前沿课题,各国专家都在研究,目前难度还很大,比如如何诱导干细胞像医生们期望的那样生长成不同的组织,如何让这些打印出的器官和人体原有器官无缝衔接,不排斥,功能良好;如何解决打印器官的“保质”问题……总之,这已不仅仅是3D打印方面的专家能独立操作解决的问题,需要和医学专家、生物学专家、计算机专家,甚至设计和数学方面的专家一起合作才有可能实现突破性进展。
“我估计,3D打印技术如果打印人体器官,最快也需要5—10年才能实现,”卢院士认为,真正投入临床运用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即便如此,也值得投入,值得期待,人类能制造更换自己的器官,这得是多么革命性的医学突破!”记者王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