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打印膝关节置换术提升老年患者生活水平

26.03.2017  19:15

  如今,3D 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心血管以及骨科范畴。记者早前从市中医院了解到,今年1月份该院关节科组团成功完成了珠中江地区首例采用3D 打印技术辅助下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功帮助膝变形患者重新恢复正常活动能力。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该技术更是有助于提升他们晚年生活自理水平。
手术案例 3D 打印量身定膝:为患者做出“复刻版”膝关节
  据市中医院关节科介绍,早前一名58岁的女性病人右膝疼痛多年,经诊断为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期,长期保守治疗的效果欠佳。由于患者右膝关节变形且伴随疼痛,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经市中医院关节科膝关节专业组讨论后,考虑为其施行右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记者了解到,在传统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医生只能使用固定型号的模具进行截骨,虽然模具有各种型号,但由于每个患者膝关节大小、病变程度及畸形程度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严重畸形的患者,常规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经常会出现技术困难,以及假体与患者膝关节不匹配等情况。
  考虑到上述患者肥胖且年纪不大,为减少假体植入后的磨损,保障假体的长期使用,手术对术后的下肢力线要求较高,因此专业组研究后决定采用目前先进的3D打印辅助下的膝关节置换术。
  术前,医疗团队先将病人患肢CT数据上传云平台,通过客户端与3D打印中心进行手术设计方案的沟通及确认,进行骨骼等比例复制建模,并按照骨骼模型及术前计划制作截骨模具,为病人量身定制。术中使截骨模具与病人骨骼精确的吻合,手术截骨精准程度误差可以小于0.1毫米。
  市中医院膝关节手术治疗带头人高大伟医生介绍:“3D打印技术使医生在术前可以清晰地观察病人膝关节3D解剖结构,并获得准确的假体旋转轴线及正确的对线、对位,进而确定最佳假体匹配型号,从而实现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的再复制。术中不但可以精确地恢复正常下肢力线,同时避免了钻开髓腔进行髓内定位,简化了手术步骤,从而大大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实现了微创、精准、加速康复的治疗目的。
人工膝关节 一般可用20年以上术后3个月可恢复正常功能
  作为晚期关节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近年我市各大医院中已经较为常见。高大伟表示,膝关节劳损主要是膝关节表面软骨磨损严重,此时关节置换的目的就是换掉这层软骨,并套上人工制成的金属关节,这就相当于在坏牙上安装牙套一样的道理。由于两个金属关节之间加了一个人工的关节面用于减震,这样一来患者就能恢复基本的关节功能,并减少了骨与骨之间的磨损与疼痛,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60岁左右是人工关节置换的黄金年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较好,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并发症少,而且术后患者剧烈运动少,再加上材料学的进步使假体使用寿命不断延长,目前可支持90%的病人使用20年以上,如果保护得好甚至能使用更长时间。”高大伟指出,很多老年人饱受着膝关节疼痛的折磨,甚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晚年生活质量差,也给家人带来负担。与此同时,患者以及家属往往也对关节置换手术还是有很多顾虑,如担心手术效果差,担心合并的内科疾病导致手术风险过大等。
  “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理想的病人可以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除了个别剧烈对抗性型运动以外,病人完全可以进行诸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高尔夫球、舞蹈、打太极拳等各项运动。”高医生表示,随着目前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的微创化和精准化,一般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麻醉清醒后就可以进行抬腿运动,第二天即可下地站立,活动范围会逐天增加,多数病人术后一周便可出院,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一般病人进行正规康复锻炼后,3个月左右可恢复到正常人状态,其晚年生活质量也就得到了有效保证。

编辑: 朱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