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生命线已打通,每天仍有大量余震灾区仍缺水电及心理救助人员

11.08.2014  13:18
摘要:据万先生介绍,除了救援人员运入震中地区的物资外,路一开通,村民们就自发组织车队,包括摩托车、农用车辆及小型面包车等前往县城运输水、食品及帐篷。

        鲁甸龙头山镇安置点,志愿者在分发救灾物资。  南都记者 张志韬摄

        鲁甸籍“新中山人”的回乡日记

        第7日

        南都讯 记者肖伟  “交通生命线终于在昨日上午打通了,帐篷已经陆续被运了进来,但我们仍旧缺少水和电,以及最关键的心理干预救助人员。”昨日,南都记者再次连线到了鲁甸地震发生后从中山回到灾区的万先生,据他表示,随着交通生命线的逐渐打通,目前硬件方面的救援物质已经陆续运进了灾区震中地区,“基本生活已有了保障”,但由于每天仍有大量余震,“每个人的精神状况都不太好,尤其是孩子们,缺乏稳定感、安全感”,希望能有更多的医护人员,特别是心理救助人员能来到灾区对心灵受伤的人们进行干预与救助。

        八宝村向北连接县城通道贯通

        据地震发生后从中山回到灾区的万先生表示,随着老家鲁甸县龙头山镇八宝村向北连接县城的通道于9日上午贯通,部分救援物资被陆续运进了他所在的震中地区。“本来还有一条更近的向东走的通道,前往县城仅需要四五十分钟,由于通道处在河边,地震发生时形成了堰塞湖,现在部队还在逐步打通那条道。”据万先生介绍,向北的这条已贯通的通道,从县城到村里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由于刚刚贯通,运输大型物资的难度仍然较大,“但这也阻止不了大家自发组织救援与自救的热情”。

        据万先生介绍,除了救援人员运入震中地区的物资外,路一开通,村民们就自发组织车队,包括摩托车、农用车辆及小型面包车等前往县城运输水、食品及帐篷。“当天下午我们就骑着摩托车运了大量物质回来了,”据万先生表示,目前,基本每十个人就有了一个长约3米、宽约2米、高约1米多的帐篷,“现在我们一家9口人终于不用露宿在自己搭建的窝棚里了”。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