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交通大脑 实现智慧交通

19.05.2018  14:05

大洋网讯  广州智慧交通下一步该怎么做?重点突破方向何在?昨日,广州公安智慧交通论坛召开,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新加坡国家工程院、中山大学等7名国内外专家成为广州公安智慧交通特聘专家。论坛上,专家纵论智慧交通的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为交通大脑助力广州智慧交管创新应用建言献策。

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道路里程13887.7公里,人口1800多万,机动车保有量252万辆,驾驶人472万人,潮汐特点突出,交通管理形势严峻。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高清视频技术结构多样化、数据采集多元化、数据融合深度化的普及应用,智慧交通建设助力交通管理已成趋势。今年以来,广州交警积极探索“智慧新交管”的实现途径,创新探索出“DG(数据治理)警务”理念,首创DG勤务、引领安全共建,形成“情报+指挥+勤务+督查”的有效串联,将大数据研判成果“赋能一线”,实现勤务由传统型、粗放型的“事后应对、延时派警”,向精准型、预警型的“事前感知、前置布警”的转变。

目前,智慧交通数据前端采集能力有限,数据后台共享孤岛现象、数据深度融合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广州交警将推进数据整合、设备整合、移动警务整合、区域整合、应用整合“五大整合”,实现智慧指挥体系、智慧控制体系、智慧安全防控体系、智慧单元作战体系、智慧新民生体系“五大应用”落地。

未来,广州公安智慧交通专家组将重点解决广州市智慧交通顶层设计,提升交通系统建设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深度整合信息化建设应用与交通工程、信号控制等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打造广州特色的、更先进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用数据决策代替经验决策,提供在线式、交互式交通便民服务,保障车辆高效通行,提升交通治理水平和人民出行满意度。

专家观点: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王雪松

作为快速发展中的特大城市和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广州的交通供需矛盾突出,城郊道路问题突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压力大,新业态产生新的管理难题。针对广州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未来要提升基础数据质量,如GIS电子地图、事故违法业务数据。积极开展分析研判,即多层次(宏观、中观、微观)、多角度(设施问题)开展专业分析,提升现有系统功能。在交通安全改善战略上,广州应对标国际、国内城市,制定未来5~10年交通安全管理战略。

东南大学土木建筑交通学部主任王炜:

中国城市交通正在转型升级,智能交通技术受到重视。目前,全国有600多个建制市都在建城市智能交通技术。但由于缺乏科学手段,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仍然是基于传统的交通分析模型,城市交通大数据与城市交通解决方案之间严重脱节。这成为中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的技术瓶颈。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在于重构城市交通理论体系、开发城市交通系统软件和搭建城市交通虚拟平台。

公安部无锡所道路交通集成优化与安全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向宏:

交通大脑将是城市的标配,也是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其分析中枢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实时处理、AI、度量体系和交通仿真;数据中枢包括政府数据、行业数据、众包数据等;控制中枢包括信号灯、智慧调度、控制优化、交通诱导和组织优化。

2017年9月,滴滴与广州交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已在天河北区域37个路口通过滴滴算法优化信号灯配时。目前,该区域通行延误时间降低6.59%,主干道平均通行延误降低10%左右,全区路口红灯溢流交叉口比例从13.91%下降到0.1%。未来,滴滴交通大脑期待与广州携手打造智慧交通样板城市。

中山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志:

交通系统可模仿电信系统的管理模式,它比“没有电话号码”的电信系统还要复杂得多。城市公安交通大脑两大核心技术为可计算的道路交通网络模型和基于身份检测的交通系统模型。交通大脑的主要功能包括科学诊断、自动巡查、精细研判、智能决策和无缝转换。并不是简单地信息集成就可以做出交通大脑,需要警惕识别“挂羊头卖狗肉”式常规的信息服务模式。在探索过程中,交通大脑可以是多样性的,但必须有理论支撑。公安交通管理必须掌握足够的独立的第三方信息,并拥有自主分析能力。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景国胜:

广州道路交通运作长期稳定在20km/h以上水平,位居国际特大城市前列。公共交通分担率常年保持在60%左右,处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广州正在全面开展新一轮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三层级轨道交通网络,建成轨道上的都市。至2035年,市域高等级路网总里程达1900公里,形成“三环十九射”高速公路网。广州还将积极打造窄马路、密路网街区,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提升街区品质。未来主城区建成区道路网密度力争达到8km/km2。

交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大数据不会自己产生决策数据,也不提供复杂的解决方案,更不能替代交通设施供给,我们需要能够解决全过程的智库。用好交通大数据,挖掘有用信息,可为城市交通系统全流程服务,期待多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城市交通的“透明、可控”。

专家专访:

广州公安智慧交通专家组组长、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李德纮

智慧交通需要

文明出行配合

记者:请问什么是智能交通?

李德纮:交通管理可以利用后台强大的运算能力,对各种数据进行融合,提取有效资讯,为民众出行提供信息。

比方说,知道车子什么时候来,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根据实时交通状况何时出门、来不来得及买份早餐……在智能化的交通环境下,这些可以成真。智能交通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市民在实际每天出行中感受到真正的便利性。

记者:您对广州的智慧交通建设有何期许?

李德纮:广州的先天条件相当优越,整体交通信息化开展在全国较早,大家对于运用智能化的手法改善改进交通出行环境做出了相当多的成绩。

在迈向更进一步智能化的出行环境过程中,需要公共部门在政策、资金上的投入,同时有需要交通系统参与者的配合。

交通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人,即交通参与者。除了利用科技手法可以改善出行环境,交通参与者更要做文明的出行者。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要通过教育整体提升守法观念,由交通来带头,打造一个更为文明有礼的社会。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 通讯员龚宣、交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