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化BIM应用,打造数字化建造的崭新未来

20.10.2015  17:07

  ——访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BIM中心总经理汪少山

  《中国勘察设计》记者 郝莹

  BIM技术作为促进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正给中国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作为我国建设行业信息化产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提出了“专注轻量化BIM应用”的全新品牌定位,在业内人士都在倡导BIM的“平台化”应用时,广联达为什么要将目光聚焦在轻量化BIM应用上?广联达轻量化BIM应用将给客户带来哪些实在的好处……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BIM中心总经理汪少山。

  记者: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BIM应用已从1.0时代步入2.0时代, BIM应用正在向深层次发展,并呈现出多阶段、多角度、集成化、协同化、普及化应用的新特点。对于BIM如此迅猛的发展,你怎么看?

  汪少山:BIM起源于国外,在国内真正应用也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具体说来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导入期。2005年前后,BIM开始引入国内,当时,主要引进的是国外的一些概念性文章。

  第二个阶段是BIM1.0阶段。时间大概从2006年到2011年,这个时期,BIM应用更多的是以设计应用为主,以宣传效果为主。

  第三个阶段是由广联达率先提出的BIM2.0阶段。从2012年到现在,BIM的发展非常迅猛,这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建筑行业这几年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由于房地产发展趋势的变化以及经济新常态的影响,行业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效益,就必须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此时,BIM技术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并由此带来了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BIM的高度重视。BIM2.0阶段要解决BIM价值落地的问题,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从单一业务应用向多业务集成应用转变。在1.0阶段,BIM还是单一的设计软件,而现在更多的是多业务协同应用;二是从设计应用向施工阶段深化应用延伸。施工阶段的BIM应用应该是BIM应用最大的一块内容,而且在这个阶段通过数据积累,可以为后期运维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从标志性项目应用向一般项目应用延伸。过去都是一些标志性建筑,如水立方、鸟巢、云南机场、东塔,包括我们的广联达二期大厦等大型项目应用BIM,但在2.0阶段, BIM应用会慢慢从标志性建筑转向普通性建筑,甚至还有扩展。现在,BIM在行业的扩展应用速度非常快,比如铁路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趋势。

  尽管BIM是舶来品,但从这两年国内的发展来看,不管是技术还是产品,国内BIM发展速度非常快。过去,在设计阶段我们可能还落后于国外,但在BIM2.0时代,施工阶段的BIM应用国内、国外基本是同步的。

  记者:最近,住建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作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第一个国家层面关于BIM应用的指导性文件,《意见》的出台对于未来BIM 应用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维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信息化产品供应商应如何抓住这次BIM应用大推进的机遇,进一步推动BIM应用向纵深发展?

  汪少山:要想抓住国家层面政策出台的机遇,首先就要了解一下《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的背景。我认为三个方面的要求促成了《意见》的诞生。

  第一是新常态的要求。新常态对于建筑行业来讲,就是要真正告别以前的粗放式增长和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并通过精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另外,新常态也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科技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来提升企业的效益。

  第二是环境的要求。以前有报道说,施工扬尘也是导致雾霾产生的原因之一,不管有没有科学依据,不可否认的是建筑施工所带来的垃圾和对整个环境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怎样把一个施工工地管好、怎么保证绿色施工,这就需要技术手段的改进,包括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改变。

  第三是市场的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招劳务工人非常困难,而且年龄都偏大,年轻的一代都不愿意去做纯粹的劳务工人。行业要发展,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靠建筑产业现代化,靠产业功能的变化来实现变革,这就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在此背景下,国家一定会加大力度去支持、推动BIM的发展。

  《意见》的出台,的确是大力推进BIM发展非常好的契机,这包含着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的推动;二是政府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三是目前国内外企业都在全力以赴地推进BIM应用,也有了一定的技术、人才和产品储备。借着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如果三者能形成共振,就能真正推进BIM应用在行业大踏步前进。

  现阶段,行业信息化产品供应商要想抓住BIM发展的良好机遇,核心还是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工具,包括软件和硬件。新技术再好,毕竟只是一个技术,怎么把它变成一个能真正带来收益的工具更为重要。二是人才。此次《指导意见》里不仅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勘察设计单位及特级、一级施工企业应用BIM技术的要求以及应用工程的比例,也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梯队发展目标。信息化产品供应商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力量,帮助业内培养一批既懂BIM又懂施工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积极参与标准的编制,从项目到企业,再到行业,尽我们绵薄之力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做好以上三点对于信息化产品供应商来说,将会创造出很好的发展机会。

  记者:广联达最近提出了“专注轻量化BIM应用”的全新品牌定位,广联达为什么要将未来发展的目光聚焦在轻量化BIM应用上?

  汪少山:现在,不管是行业内企业还是同行关注的BIM应用过于追求大而全的重量级概念,即一开始就做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大平台。我们之所以提出轻量化,是基于对目前BIM发展阶段的思考。首先,对任何企业来讲,目前都缺少真正的BIM人才储备,一开始就给它一个很大的平台,从企业内部人才来讲它也很难实现。其次,我们希望最复杂的工序、最难解决的技术难题都由广联达公司来解决,我们只把最简单、最高效、最方便应用的产品呈现给客户。

  广联达BIM可以从几个层面做到轻量化:第一是从选择到决策。轻量化的产品不会再一下子涉及太多的岗位,如果涉及岗位太多,光决策就花费很长时间,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BIM推进之路。第二是从学习到学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结合企业实际,通过一些轻量化产品的应用,最终保证用户很快完成从学习到学会的过程,让业务专家也能成为技术专家。此时,企业的人才储备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备了综合性、复合性人才,再去实施BIM和PM的联动,就非常容易了。如果说我们一下子给企业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和产品,企业花费的代价、时间周期、最终成本可能会远远大于轻量化产品的逐步升级。三是从使用到收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已进入BIM2.0阶段,但在应用中他们会发现之前想得很宏伟,但没法落地,看不到BIM的真正价值。而广联达轻量化产品的应用,比如广联达BIM5D就能很快让用户看到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人材机管理的效果,也能够马上看到投标过程中施工方案演示的效果。所以,广联达BIM专注轻量化BIM应用的概念,不只是产品本身的轻量,更是让这个从选择到决定、从学习到学会、从应用到收效的完整应用流程能够更加轻松、快速、低耗和高效,让客户和我们一起轻装走上BIM之路。

  记者:广联达轻量化BIM应用将给用户带来哪些好处?

  汪少山:概括来说,轻量化BIM应用有三个好处:

  第一是学习成本低、上手快。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BIM人才非常紧缺,懂建筑行业业务的很多,但懂BIM技术的很少。如果一开始就搭建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很多人一听就发怵,学起来也会很痛苦。广联达轻量化BIM产品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成本低、上手快,如广联达BIM5D和BIM审图、BIM浏览器产品,基本可以做到傻瓜式,经过一两天的学习就可以上手。

  图二:广联达BIM产品体系

  第二是见效快。据我们观察,在BIM2.0阶段,施工企业推进BIM的热情最高,其次是业主,最后才是设计院。但按业务流程来讲,设计院应该积极性最高,其次是业主,施工企业最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说明施工企业非常希望尽快见到BIM技术给企业带来的真正价值和成效。广联达的轻量化产品恰恰就是这样,在某个阶段能给用户带来价值,并能快速见到成效。见效快,就会使施工企业和甲方更很重视BIM应用,工具的落地反过来会进一步推动BIM技术的发展。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推进轻量化品牌和定位的一大原因。

  第三是需求响应快。在新技术推进过程中,不可能一开始就是百分百的完善,都要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业务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在广联达轻量化产品的应用过程中,只要用户提出新需求和反馈我们的产品更容易进行快速响应、快速迭代。而对于一个庞大的系统来说,大量的数据需要优化,响应的速度肯定会慢,广联达的轻量化产品恰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记者:广联达有哪些BIM产品可以帮助用户实现轻量化BIM应用并为用户赢得更多的商机?

  汪少山:广联达BIM一直致力于提升建设工程信息化领域的BIM应用,以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让BIM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能够真正落地。广联达BIM软件套装 GBS(Glodon BIM Suite)以自主技术及全面产品开启了轻量化BIM应用新时代,既提供满足大型复杂项目的整体BIM解决方案,也有BIM 5D、MagiCAD、BIM算量、BIM场地布置、BIM模板脚手架等一系列标准化软件以及免费的BIM浏览器和BIM审图软件,可以灵活专业地实现用户对于BIM的应用需求,解决客户的实际业务问题。

  广联达的这些轻量化产品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每个产品都能做出轻量化的应用,但产品之间又相互关联,是一个从点到面的衔接过程。这些产品可以从几个方面给客户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商机:

  一是提高项目中标率。有的客户用广联达的BIM5D进行施工方案模拟去投标,大大提高了它的中标率;有的客户用了我们的BIM5D产品在试点项目中标后,又用同样的技术模拟连续中标。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案例。

  二是节省成本。广联达的BIM5D产品能真正把进度、成本与三维模型关联,也就是说,当进度和成本连动在一起时,用户就能更好地去做好企业人、材、机、资金的管理。又比如劳务工人,在三维施工进度模拟后我们的BIM5D产品能够准确发现哪个阶段用的劳务工人最多,哪个阶段用的大型机械最多、哪个地方需要的资金量最大。如此一来,企业就知道什么时候调配工人、什么时候调配大型机械、什么时候调配资金。应该说,成本的节省对企业来讲就是最大的商机之一。而这个背后隐藏的是当企业能更好体现施工管理能力,对企业投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举个例子,有个大型基坑项目,我们是联合投标伙伴,由于在投标过程中使用了广联达BIM 5D产品,不管是商务标还是技术标我们均为第一。我们的投标伙伴认为,如果没有BIM 5D技术做支撑的话,不可能有这么理想的效果。

  三是品牌效应。我认为,品牌效应是无形的商机,也恰恰是最大的一个商机。不管是施工企业还是业主,应用了BIM技术以后对品牌的提升及今后的商务活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我们参与的东塔项目,因为出色的BIM应用,今年的中国建设行业峰会安排参会代表去东塔参观,对施工方来说就是无形的品牌提升,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商机。

  图三:广州东塔

  四是人才的培养。现在,企业招一个BIM相关人才费用很高,广联达的轻量化BIM产品可以让各个岗位快速使用起来,并能从中培养出企业自己的BIM专家和人才,这对企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个商机也是无形的。

  记者:广联达信息大厦在设计、施工、运维的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全部使用了广联达自主研发的BIM技术,并获得了中国建筑业协会BIM应用大赛一等奖。奖项不但是对广联达大厦建造质量的肯定,也是对广联达BIM技术的充分肯定。未来,广联达在推进轻量化BIM应用的道路上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汪少山:广联达公司对未来的BIM发展有几个方面:一是坚持轻量化应用的定位,我们会坚定不移地往前走,从施工阶段到建筑全流程,把广联达公司打造成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BIM全生命周期软件供应商。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做BIM。开放心态是基于BIM本身的特点和广联达公司做事的风格、企业的文化理念。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BIM不是一个单一的软件,它是一个多元的软件,一家公司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做完。所以,我们希望和国内外的行业企业及友商联手,合作共赢地去推动整个行业BIM技术的落地,能真正为建筑行业的进步做一些贡献。三是要坚定不移地聚焦于轻量化BIM应用的品牌定位,做精做实我们轻量化应用的各个产品,给客户真正带来价值。所以,广联达BIM未来拓展的方向,首先是要和云技术联动形成真正的BIM云;其次是要将轻量化应用从点到面形成多方协同;三是要与建筑产业现代化联动,建立多级BIM构建库。这些布局和拓展,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打通,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年行业推行CAD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所以,对于BIM技术的推进也需要有一些耐心。在BIM2.0阶段,需要我们冷静地、脚踏实地把目光聚焦在BIM应用上,并努力拓展更多的应用,真正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后记:

  广联达的一位客户说,“选择广联达BIM,不只是选择了一个软件供应商, 而是选择了一个可信赖、共发展的长期合作伙伴。”在采访中,记者也深深感受到了广联达处处为客户着想、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广联达BIM协助客户实现了从项目BIM零的突破到BIM技术在企业的规模化应用,让客户从被动为了BIM而BIM、为了竞标不得不做BIM,到尝到甜头主动在各个项目应用BIM,再到因为BIM提升整个企业品牌形象,赢得更多商机。

  汪少山说,在BIM之路的每个阶段,广联达BIM都不会缺席。广联达BIM未来的目标之一就是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BIM软件供应商。愿广联达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