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执行》:讲述法官故事,传播法治精神
看《执行》:讲述法官故事,传播法治精神
来源:人民法院报
编者按
电影《执行》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案例创作的。艺术地再现了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正确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作为审判、执行工作的第一要务,反映了人民法院面对执行难问题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影片制作完成后,曾在最高人民法院举行了首映式。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首映式上讲话时指出,电影是人民群众非常喜欢的文艺形式,充分运用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文艺形式反映人民法院工作,对于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宣传和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3月3日,在今年两会开幕当天,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在晚间黄金强档播出了这部影片。许多观众观看后,被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所打动,撰写了影评文章。本报今日摘发部分来稿,以飨读者。
执行法官——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联络处处长 程阳阳
影片《执行》故事的矛盾冲突发人深思。当事人的命运在情与法的冲突中层层推进,直到最后给所有关注者一个欣慰的结局,这是法治社会应该看到的结局,也是以刘大明为代表的执行法官的敬业和努力的结果。
在我看来,能通过一部电影提出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法制问题,并促使人们去关注、去思考,才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包括田华在内的老中青三代演员都有到位的演出。一些细节看似不经意,实则苦心设计,如李强送水间隙专注阅读的一本捡来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桥段的设计暗指执行法官才是抑恶扬善,捍卫法律尊严的守望者。影片小中见大,耐人寻味,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该片是对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的肯定,也是依法治国、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熟悉的故事,熟悉的人物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新闻中心主任 刘 琼
看到电影《执行》在全国两会期间亮相央视六套,心中充满了惊喜和感动。
惊喜的是没想到几年前一次采风中的偶然发现,竟然被搬上了银屏。感动的是,同事们工作中的辛酸苦辣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记得当年到武定县人民法院采访,让基层干警谈谈自己执行工作中的亮点。质朴的执行员没有说自己工作的艰辛、成绩的不易,而是向我讲述了一个感动了全院法官的“最诚信被执行人”的故事。本来是为采访法官的稿子,主角换成了一个诚实履行法律义务的被执行人。没想到这篇看似偏离法院宣传主题的小稿子,被时任《审判与法治》主编赵丽兴老师看中了。通过赵老师的深入采访和辛勤笔耕,一个真实反映云南法官执行工作的剧本“新鲜出炉”。《执行》完美的结局让人心慰,法治的春天应该还有更多的惊喜和感动吧。
教书育人,诚信为重
北京市东城区花市小学校长 郝海鸥
电影《执行》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尊重法律、信守承诺的好公民李强,在无力偿还巨额款项的情况下,变卖家产,并数年间坚持打工挣钱省吃俭用给受害者赔款;另一个是执行法官刘大明,他敢啃硬骨头,勇于担重担,生动诠释了一名法院执行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在全社会对教育高度关注的今天,教育行业更需要把诚信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时代在变,教育的使命没有变。实践中,我注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诚信、成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好人教育。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邹碧华、刘大明那样,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敢于担当重任。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事业就越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就越温暖如春,我们的国家就越充满光明。
在司法土壤上开出诚信之花
广东省广美律师事务所律师 涂勤政
法院执行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不仅困扰了法院自身的工作,也使社会各界对司法权威产生了疑虑。因此研究和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电影《执行》在全国两会开幕期间亮相央视,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是无言的法官,法官则是会说话的法律。影片通过碎片化的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基层法官的生存状况,呼吁完善体制改革、还法官以尊荣。
司法形象需要忠诚坦荡的艺术维护
河南省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教师 耿银平
无论是执行局副局长李林瑞的挺身而出、英勇负伤,还是刘大明法官固执到底,用钻牛角尖一样的执着精神锁定黑心老板王锦路不放。这里既有铁面无私的法律尊严,又有柔情万丈的公共体恤,对“王锦路们”不依不饶,对“李强们”充满悲悯,已经将法律应有的公平、温情,送到了千家万户。
如果能够多用这样感人至深的素材描画司法形象,展现基层法官的风采,也将唤醒社会人应有的司法良知和人格正义,从一味地“人情案”、“腐败案”夸大宣传的泥淖里抽离、净化,将法治的“阳光”和“灯光”,送到心灵的深处、社会的胸腔。
《执行》是践行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创作要“追求真善美”的要求的优秀作品。基层法院和司法系统有太多的“一缕清风”、“一弯明月”,“艺术之眼”要多接地气,多捕捉司法正义,法院文化建设、法治精神,才能得到更为深度的弘扬。
最真实的中国梦
云南省丽江市束河古镇景区负责人 张 信
《执行》从头到尾没有猎奇,故事原汁原味,生活气息特别足。除了法律、法官的严谨,它反映的是普通人的人生境遇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电影的内涵很深。
一个当事人,尽管生活在基层,却是以一种非常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把债还完了,把法院的判决执行了,我要去读书”,这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梦想,这样的梦想又何尝不是最真实的中国梦呢?
《执行》中反映出来的法律问题和执行过程中法官遇到的问题,恰恰是法院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作为法官,怎么把人情和法律更好地结合起来?从执行法官的职业性上来说,执行法律更多的是凭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法律的执着。
一组对立的光影
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法院法官 胡永生
一场大雨,一辆三轮车,刹车突然失灵,酿成了四条人命丧生的惨痛车祸。在电影《执行》的光影里演绎了一个关于诚信拷问虚假、正义战胜邪恶的悲怆故事。
诚信的被执行人李强和躲避、抵赖、规避执行的被执行人王锦路在我们眼前竖起了两座石碑,一个是诚实守信的丰碑,一个是虚假失信的耻辱柱。
《执行》的热播意义在于,一方面从法制视角揭示“诚信”话题。另一方面,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官是诚信社会的坚定维护者。以执行法官刘大明为代表的执法者,面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规避执行,甚至暴力抗法行为,能够奋不顾身、严格执法,给诚信社会建设注入了一股强大力量。
揪心与感动
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法院院长 马中东
电影《执行》从车祸发生,到法庭宣判,再到强制执行,一直都让人看得揪心。刘大明会如何执行李强的案件呢?与其说我期待着故事的进展,不如说我希望找到执行案件的出路。
刘大明是半路出家的部队转业干部,业务水平也许并不高,但他是一个“执着而又爱钻牛角尖”的人。
在李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诚信,着实感人。但是,这种感动对于案件的最终解决,其实并无重大意义。
整部电影很多场景真实地表现了法院执行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时不时让人热泪盈眶。影片虽然仅叙述了两个法院执行案件,却几乎全面反映了执行难的多方面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法院和法官为解决执行难问题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解决执行难问题,不仅需要像刘大明那样正直善良、勇于担当的法官,也需要像李强那样遵法诚信、自觉尽责的公民。
关注“执行难”,司法尊严“伤不起”
北京市文汇中学德育校长 王 祺
在全社会倡导依法治国方略的氛围中,《执行》这部电影应运而生。看完影片,引发了我对司法执行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纵观影片,以一个基层法官身上发生的真实案例为蓝本,毫无掩饰地直击“执行难”的突出问题,从情、理、法等多个角度分析现实矛盾,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并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影片通过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个心怀正义、不畏困难的基层法官形象,也刻画了一批朴实无华、恪守诚信的普通百姓。通过本片的播映,使观者身临其境地了解到司法实践中执行环节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深刻认识到破解“执行难”问题对维护司法尊严的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杜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