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扩增积分制入学学位 让新莞人子女读好书

04.06.2015  18:0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莞人子女通过积分入学享受高质量教育本报资料图片

■长安中心幼儿园舞蹈节目《小小冠军梦》荣获第七届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金奖。市教育局供图

东莞时间网讯 “十二五”期间,在积极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过程中,我市教育部门大力实施新莞人子女就学工程,通过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完善新莞人子女入学政策,增加新莞人子女积分入学学位供给,提升民办教育办学水平等,不懈追求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使新莞人子女在我市有书读、读好书。

同时,为了解决广大家长关心的幼儿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我市还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工程,设立学前教育财政补助,促进全市各类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师资待遇、加强师资培训,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广大适龄儿童提供越来越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新莞人子女就学工程

扩增积分制入学学位

让新莞人子女读好书

2014年底,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生共89.39万人,其中新莞人子女71.77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80.29%。新莞人子女学生基数大、增长快,是我市解决新莞人子女就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9年,我市出台《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采用积分制入学办法,建立新莞人子女入学长效机制。据悉,我市是全省第一个采用积分制办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地级以上市。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市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并结合每年实际执行情况,对积分条件、办理流程等予以修改完善,降低申请门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得积分入学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新莞人家长认可。2012年,我市重新修订出台了《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

据统计,2009-2014年,全市通过积分制入学的新莞人子女分别为13939人、14812人、16283人、20507人、22748人和26010人。

同时,我市还积极创新思路,鼓励部分公办学位饱和的镇街,尝试向辖区优质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缓解镇内公办学位的不足。目前,我市已有塘厦镇、大岭山镇和松山湖管委会通过购买民办学位的方式招收新莞人子女,免交相应民办学校的学杂费,由市镇(街)财政根据市镇(街)二级办学体制经费分担办法给予补贴。

此外,为了让新莞人子女在民办学校也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近年,我们大力推进民办学校促进工程,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积极推动公办民办学校结对帮扶,民办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据悉,自2009年春季起,我市已实现所有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全免费教育。2013年起,我市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不分户籍实行财政补助,并连续三年提高补助标准,2015年的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年小学1250元、初中2130元。

事实上,我市不仅率先实施了积分制入学工程,同时还率先在全省落实异地中考政策。2013年,我市新莞人子女在莞中考政策破茧而出,让7893名新莞人子女获得在莞中考资格,并提供1270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

工作实效

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三年间增加23%

统计显示,2012-2014年,我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从13.29万人增长至16.34万人,三年间的增幅达到23%。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中,新莞人子女的就读比例也从2012年的46.66%  提高至目前的51.93%,提高了5.27个百分点。

据悉,目前我市约16.34万随迁子女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与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全免费教育。2014年,市财政为新莞人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支出约21亿元,下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补助经费6.54亿元,为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免费义务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经费保障。

可以说,经过3年的有效实施,新莞人子女就学工程成效显著,解决大量新莞人子女的读书问题,让新莞人能够在东莞安居乐业,从而帮助稳定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