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首批公益创投项目三年时限到期 停办还是继续?

16.06.2014  09:49

  我市公益创投项目组织户外活动 资料图片

  年轻人通过公益项目平台学习吉他 资料图片

   东莞时间网讯 是停办,还是继续运行?

  当财政补贴三年大限即将到来之时,一些NGO(非政府社会组织)的掌门人突然站在了“”与“”的十字路口上。此时抉择的彷徨,与3年前千万元补助政策“开闸放水”所激发的数百家NGO争夺“首批公益服务项目”热情相比,形成了耐人寻味的鲜明反差。

  本月,运行了三年的东莞首届公益创投活动首次迎来“大考”——市民政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13个优质项目进行终期评估。据市民政局透露,13个公益创投项目今后是否继续获得资助,目前尚未确定。今年内,东莞计划把公益创投与社会组织专项扶持合并,继续资助优秀公益项目,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而除了财政补助“输血”之外,NGO能否靠市场运营进行“造血”?三年的公益组织产生多少社会效益?历时三年的首届公益创投即将落幕之际,本报深度调查聚焦莞版NGO这三年。

   大限前夜

  在缺乏社会资本注入情况下,财政供养的NGO一旦失去“输血”政策,确实要面临无米之炊的可能。

  “农民工委员会要夭折了?”张振海神情黯淡,充满了疑惑。“如果财政停止‘输血’,倒不是没有停办的可能。”说到这,他低头沉思了一阵。

  “农民工委员会”是个初创三年的NGO公益项目,张振海是其中的一员。在他眼里,NGO的兴衰关系着他的生活质量、朋友圈子。3年前,初来农民工委员会时,他不善表达,还常抱怨诸多的不如意,对未来充满了迷茫。经过3年历练,张振海改变了许多。他参加志愿服务、结交朋友、制作企划书。如今,他说:“自己敢说话了,学会做计划了”。

  “农民工委员会”志愿者、新生代农民工于皖北也认为,NGO对他帮助很大。在加入“农民工委员会”之前,于皖北的打工生活非常单调乏味,原来下班后,他就在宿舍睡觉,独自一人去闲逛。加入到公益项目后,认识了新朋友,并且加入了项目的志愿者队伍,并逐步成为积极分子,表达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现在的他,每天在各大QQ群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而面对“农民工委员会要夭折了?”的疑问,于皖北也担忧失去自己的朋友圈和学习平台。

  NGO失去财政资助后会怎么样?存在这种担忧的,事实上不止“农民工委员会”一家。因为这个委员会只是2013年公益创投第二轮资助的13个优质项目之一。

  运营一个NGO,到底产生多少花销?一个案例足以解剖: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承接着“临终关怀项目”、“反家暴社工援助计划”两个项目。目前,“反家暴社工援助计划”项目直接受益人数达到了3500人次,间接受益人数达到20000人次。

  鹏星社工服务社总干事赵凡仪算了一笔账,2013年这两个项目共获近60万元的资助。聘请专职社工每年的费用就要六七万元,还有其他的业务活动费以及管理费、税费等。除去这些费用,所剩无几。例如“反家暴项目”中,他们计划建一个庇护站,但因缺钱一直没建成;临终关怀项目,目前只在城区的社区、敬老院、医院开展,因资金紧张无法搭建其他平台,服务更多需要关怀的老人。

  而一些NGO已经开始准备,如何应对“输血”政策停止带来的影响。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总干事黄远清告诉记者,项目主要开支是人员薪酬和服务活动的开支。项目到期后,若想继续开展就必须缩减人员和活动经费。

  为避免项目社工流失,该机构6月初对社工进行了分流,暂时安排到别的岗位工作。项目工作则由相应领域的社工代管。“等有具体政策出台了,项目社工再回归原岗位。这样至少原来的工作可持续,经验还会保留、模式还可持续。”黄远清说。

  针对NGO组织普遍反映资金捉襟见肘,一个疑问随之而来:莫非NGO除了政府资助外,再无其他资金来源?赵凡仪告诉记者,东莞公益创投开展初期声势浩大,后来便逐渐冷淡了,原因是东莞公益氛围尚待培育。

  “东莞公益影响力尚待挖掘。”她说,东莞不像广州、上海公益生态链比较完善,东莞的基金会数量少,获得相关基金支持比较难。此外,由于企业普遍对NGO信任度不高,企业捐助NGO的难度更大。因此,财政资金成为NGO的最重要收入。

  在缺乏社会资本注入情况下,只有财政供养的NGO一旦失去“输血”政策,确实要面临无米之炊的可能,所以也就不难理解NGO们急盼后续政策的“及时雨”。

   三年起伏路

  有3个项目因为资金未专项使用和财务管理上存在漏洞,最终失去继续资助的资格。

  公益创投第二轮资助在这个月到期。到期后的13个优质项目,如何生存与发展成为关注焦点。实际上,在三年前启动公益创投之初,这就成为设计方思考的问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表示,公益创投不可能永久完全由财政资金支持下去。实际上,当初启动公益创投大赛中只是想发挥杠杆作用,意在撬动社会民间资本,给公益项目与民间资本提供一个对接的平台,政府注资、民间参与、项目运作,成为三方共赢的舞台。

  那么,从预热、启动、运营、到期,这3年内,东莞公益创投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对此,第三方机构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东莞)项目主管吴钰祯认为,服务有特色、个案多、接地气。

  “比如,反家暴项目倡导了反暴力文化,女工项目为打工者赋权,服务模式也基本成型,具备可复制和推广的优点。”吴钰祯说,大部分项目得到了服务对象和社会的认可,做得比较好,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吴钰祯直言,第一届公益创投中项目发展遇到很多问题,如项目负责人队伍不稳定、部分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等。2013年13个优质项目中,有7个项目负责人更换过,有的甚至多次更换。这对项目的发展思路、运作方式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项目运作中,社工机构缺乏用人机制的灵活性,项目运作好坏,薪酬调节缺乏弹性,做好做坏一个样,没有奖惩机制,也是一大弊端。尤其是在财务规范管理使用上更为致命。

  在2012年第一轮资助的28个项目中,就有3个项目因为资金未专项使用和财务管理上存在漏洞,最终失去继续资助的资格。2013年,13个继续资助的优质项目,财务规范化运作大有改观,但对于专项使用仍不严格。

  东莞现代公益组织评估中心作为对获选项目考察和评估的第三方机构,其总监卢逸桉认为,公益创投承接的社会组织在项目变动、目标调整、财务支出、社会反响、人员调动等方面也需进一步改善。

  “东莞社会组织历经创投磨炼,虽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意识,本土社会联络和推广有所加强,但对外的推广还不够,如果失去政府资金资助,若长期运作和发展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卢逸桉说,东莞社会组织对外加大品牌宣传,撬动社会资源这方面仍需继续发力。

   未来出路

  公益创投项目只有加强财务监管,账目公开、透明,才能募集到更多资金,使项目得以良性开展。

  历经三年,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约东莞公益创投进一步发展?一直关注东莞公益创投的专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教授谭建光认为,公益创投在慈善领域可以说是一个创新,但是目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项目的运转和服务效果都有待提高。

  在谭建光看来,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东莞NGO的发展至少面临三个瓶颈需要突破,一是缺乏透明的、帮助捐赠者辨别公益组织良莠的信息;二是公益组织缺乏专业度和管理能力,效率不高;第三是缺乏人才,缺乏有效的招募、吸引保留人才的机制。

  实际上,追溯到启动之初,记者发现撬动社会资本注资公益项目的环节中,后续发展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关注。在三年前首届公益创投之初,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两家机构五个项目入选。当时,五个项目筹集了70多万元的社会资金,占据各社工机构筹款榜首位置。

  “当时政府按1:1来配套资金。到了第二年,企业就不再资助。”蓝天关怀公益服务中心总干事黄远清说。据他回忆,合作之初,他们不定期与企业沟通,反馈项目进展情况。然而,由于对企业注资公益事业的宣传、关注不够,企业方认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声誉,公益热情因此也受到打击。

  不过,这两家社工机构一直在谋求着社会资本的垂青。2013年,这两家机构的83名社工提交项目方案书96份,其中入围项目35个,成功入选33个,共获得89.66万元资助。今年,他们正与一家汽车企业联系洽谈。该汽车企业有意向其捐赠汽车,作为项目运行的交通工具,提供交通出行便利。

  黄远清认为,公益创投是孵化、扶持的作用。但短短两年就要求项目实现自我造血并存活是艰难的。“再好的项目,至少也要5年以后,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和实现自我存活下来。

  即使是公益组织运营比较成熟的香港,每年都会由“香港福利署”申请财政预算40多亿港币,对社会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所需资金八成以上由财政支付,社会筹资能力强的NGO也只是筹到三成左右资金。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的社会组织专项扶持资金,计划与第二届公益创投合并。将市民认可、社会需要的优质项目纳入到相关部门的财政预算中。按照“宁缺勿滥”的原则,扶植优质项目和培育“初创型社会组织”,保持总体资金量的增长。

  深圳恩派公益发展中心总干事聂祝兵则表示,政府不仅是资金扶持,更重要是给政策、做积极引导。可建立公益项目资助平台,建项目资源对接库,让资方和项目方通过对接库,进行交流和互换,各取所需,扩大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做好服务对接、监督指导、培训服务等工作。

  事实上,公益创投项目也要多争取社会资金(企业、基金会等)的支持,形成品牌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应,社会组织也要在政府支持之外,去寻找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的扶持,并加强财务监管、做到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只有公益项目的账目公开、透明,才能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促使公益项目形成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