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在“友爱” 友爱暖民心

09.07.2015  11:15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来,海丰县联安镇友爱村在汕尾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局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帮扶支持下,以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以发展农业产业化、整治村容村貌、推进住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为重点,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使友爱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自2013年市农业局开展进村帮扶工作以来,共投入友爱村扶贫资金588.54万元,其中到村533.35万元,到户55.19万元。实施到村帮扶项目30个,其中,生产经营类项目6个,投入102万元,基础设施类项目16个,投入363.7万元,民生类项目8个,投入67.65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提高到575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4万元增加到5.2万元。

   勤政爱民好班子

   一是公字当头树形象。 村“两委”重新修改和制定了《党支部工作职责》、《村委会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村干部自身的行为,使遵规守则、按章办事成为对村干部的硬性要求。两年多来,友爱村共筹集帮扶资金580多万元,村委把明细的账目公诸于众,接受村民的监督和质询。对38户贫困户和52户住房改造对象都按照程序和要求,认真调查核实,列榜上墙公示。 二是查找问题抓落实。 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刚启动,村“两委”干部就分头行动,分片负责,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把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细化、落实。 三是排忧解难办实事。 两年多来,友爱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容整洁了,道路通了,村民的生活也变好了,住房困难户也改造好了。两年来该村共实施到户项目383个,投入资金55.19万元,其中,生产经营类到户项目229个,民生类到户项目154个,共改造了住房困难户52户。

   搞活经济多点子

  尽快增加村民收入,是扶贫帮困工作的第一要务。友爱村在多方帮扶支持下,拓宽思路,出好点子。 一是 发挥优势激活产业。友爱村把产业扶持作为有效脱贫的主攻方向,通过“扶产业”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友爱村成立了“海丰县友爱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动56位村民参加合作社,并利用合作社带动农户开展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户种植优质水稻、番薯和西兰花、芥兰等特色蔬菜。目前友爱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实施了西兰花种植、甘薯新品种“新普紫”示范推广等项目,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为发展壮大友爱专业合作社,提高友爱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友爱村注册了“联安友爱”商标,为下一步打响“友爱大米”、“友爱番薯”等特色品牌打好基础。 二是 投资实业激活项目。为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经市农业局牵头协调下,村委多次讨论和可行性研究,决定筹资70多万元,以资金入股分红的方式,与我市中荣农资公司合作,投资化肥淡季储备项目,使村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三是 技能培训激活人力。首先是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户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和操作水平;并多次邀请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开办技术讲座,为村民讲授专题课;其次是引导劳动力参加非农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友爱村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发放《广东省主要农作物年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水果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业科普资料150多份,参训村民300多人次,转移劳动力就业近40人。

   村居建设新路子

  友爱村通过发动乡贤和老板捐资、申报“一事一议”项目、申请扶贫补助等办法,多方融资集资。一是解决行路难问题。多年来,沙堆自然村交通落后,通往墟市只有一条乡间土路,在市农业局及乡贤的支持下,多方筹资20多万元,修筑沙堆村土路。如今沙堆村村道实现了水泥化,大大改善了村民出行环境。二是建设村前公园。村委会筹资30多万元,分期实施建设村前公园和体育健身场,目前东加厝自然村的村前公园、圆埔自然村文化公园都已落成。三是建设文化家园。白町自然村是海丰名人陈炯明的故乡,去年年初,村委启动“陈炯明故居”文化工程建设项目,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产生了轰动效应。友爱村委借此机会,打好名人牌,引资建设文化家园。“陈炯明故居”的重建,既推动了友爱的新农村建设,又提高了该村的知名度。据初步统计,在市农业局帮扶的两年多来,友爱村已筹集各项建设资金480多万元,修建文化公园5个、文化室5间、公厕1间、垃圾池3个、村道3条2500多米和路灯27盏。另外,年久失修的村委会已修缮一新,“旧貌变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