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手记一:农村可持续发展,不能靠“单打独斗”

10.07.2015  18:29
  【策划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之于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广东的“精准扶贫” “干部驻村扶贫” 等,为全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扶贫工作仍在路上。2013年4月,广东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表示,新一轮扶贫开发要更加注重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要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

  新常态下如何求解扶贫新难题?6月30日“广东扶贫济困日”即将到来,南方杂志特邀请两名扶贫干部,记录下他们在驻村工作中的“”与“”。

  文 ︱陈日进

  扶贫干部走后,农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这是许多扶贫干部始终在思考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问题,仅靠扶贫干部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2013年6月,怀着憧憬和忐忑,我来到揭阳普宁市广太镇黄叶村,成为一名扶贫“双到”驻村干部。

  我是一名典型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的公务员。回顾这两年在农村的日子,得到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的农民,这片广阔的天地更给了我难得的学习经历。

   切片一:以实际行动告诉村民我是“住村干部

  黄叶村是革命老区,也是广太镇最偏远的一个村。村里有2400多人,其中贫困户有49户共200人。

  因我爱人是揭阳人,按照潮汕风俗,村民们都是我的“亲戚”。作为“上门女婿”,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入户调查我就遇到了难题:大部分的贫困户听不懂普通话,而且对驻村干部不感冒。

  “这些扶贫干部,估计每个月就是象征性地来一天半天,吃顿饭就走了,根本办不了实事!”一些贫困户质疑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立即搬出了镇政府安排的宿舍,住进了村小学的宿舍,在村里连续蹲点了近2个月没有回广州。村里49户贫困户的家里,每家我来来回回走访了至少2次,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我就是“住村干部”。

  驻村两个月后,超强台风“尤特”袭击广东,普宁成为重灾区。黄叶村由于地势低洼,村里积水最深超过1.5米,近百亩苗木倒伏受淹,全村断水断电近3天。台风前,我所在的省商务厅领导亲自到村里部署应急工作。由于应对及时,全村无人员伤亡、无房屋倒塌。  

  台风过后,我和村干部蹚着大腿深的积水,与村民一起疏通渠道,将倒伏的苗木扶正,并向单位和民政部门争取了3万元救灾资金,帮助受灾村民恢复生产。与村民们共同奋战的这3天,让我体会到农民靠天吃饭的苦难,更感受了他们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也真正接受了我这名“住村干部”。

  驻村不是走过场,不是看你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你做了什么。从村民口中“省里下来的干部”变成“小陈”, 我慢慢“”进了村民的心里。

   切片二:扶贫干部走后,农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

  黄叶村是粤东典型的贫困村。

  村里地少人多,耕地仅580亩,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18亩,而且非常分散。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不多。以2012年为例,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仅2.8万元。

  我刚驻村时发现,黄叶村的苗木种植一年下来有600多万元的产值,是当地的特色产业。经过多次调研,我们决定成立松青林木专业合作社,将苗木种植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来发展。两年时间里,苗木年产值增加到1000多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12万元,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约3000元。

  扶贫干部走后,农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农业是民生之本,但想将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引导到正确的路子上,仅靠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我接触过这样一些例子,一些帮扶单位为贫困村建设了养鸡场、养猪场等,刚开始主要靠驻村工作组、村干部和贫困户去管理,帮扶单位大包大揽负责销售。然而帮扶结束两三年后,由于一些村干部、贫困户的技术和管理跟不上,更重要的是找不到市场销路,这些项目慢慢陷入停滞,投入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资金就打了水漂。

  要改变这种现状,不仅要靠群众观念的改变和帮扶单位的引导支持,更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和保障。以黄叶村为例,苗木产业已见规模,现在、未来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销售。我们正在考虑在销售中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合作社、村民进行宣传和销售,努力打造从种植到销售的长效机制。

   切片三:没有孩子的教育,就没有农村的未来

  “没有孩子的教育,就没有农村的未来”,这是我扶贫的深切感悟。

  当前农村的年轻人群体,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网络的发达,让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渴望;另一方面,他们当中有相当部分认为读书无用,早早辍学外出打工。但同时,他们已经逐渐失去了父辈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

  知识的匮乏、责任感的缺失和对务农的不认同,让农村的一些年轻人无所适从。我曾联系到多个劳务输出到澳门的岗位,对于文化、语言均无特别要求,月薪最低5000元。但村内符合条件的年轻人纷纷表示“对澳门不熟”“嫌工作辛苦”,不愿前往。

  在一些农村年轻人身上,看不到他们的青春与梦想,也看不到农村的未来。目前,黄叶村小学在校学生约100人,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当中有许多缺乏父母关爱、家庭教育薄弱,导致学习成绩差,厌学情绪明显。

  如果不解决教育问题,这些孩子未来有可能会延续贫困的老路。我所在的单位筹资近100万元,改造了村小学。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孩子们给予心灵上的关怀。每天下课后,我都在图书室陪孩子们看书、学英语,给他们讲外面的故事,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

  我想,要解决好农村下一代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除了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问题。

  (作者系省商务厅驻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