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广东先行探索:规划到户 责任到人(一)

26.06.2014  19:05
翻看《实施意见》,“精准扶贫”理念贯穿始终。这份长达近百页的文件是广东文件史上最长的一份,其中附件占了90页,每个帮扶市的行政村总数、贫困村总数、帮扶贫困户数均以总表列出,并分配到对口的帮扶单位,包括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珠三角7个经济发达市及贫困村贫困户所在市县。

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红山村党支部书记徐有权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扶贫“双到”可以说是广东扶贫史上帮扶力度最大、挂钩单位工作最实、贫困户得实惠最多的一次,“既打响雷,又下大雨”!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把扶贫“双到”落到实处——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创新方式、整合资源、健全队伍,扶贫“双到”织起了一个个任务明了、责任明确、方法明晰的工作保障网络

虽然一个“”字是贫困地区共同的身份标签,但穷有穷法,扶无定规。在铺展于南粤大地的扶贫开发浩浩画卷中,总体框架虽然已经跃然纸上,但是藏身其中的每一个村落、每一位农户,却只有依靠每一家扶贫单位、每一位扶贫干部的智慧与心血,方能绘就出万紫千红的传神风貌。

——规划到户,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

在划定贫困标准之后,如何准确识别扶贫对象,成为决定“双到”成败的首要因素。在广东,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采取地毯式排查手段,并实行村内公示、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分类录入、电脑动态管理,实现了户有卡、村有表、镇有簿、县有网,省、市有数据库。省扶贫信息网可以查阅到每个贫困村、每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帮扶进展。

我们把这一过程形象地总结为望、闻、问、切。”广东省扶贫办副主任李冠强告诉记者,望,就是目测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家庭生活情况,初步确定其贫困程度及是否达到扶贫标准;闻,就是向镇村干部、左邻右舍从侧面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问,就是详细询问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及致贫原因等;切,便是为贫困户把好脉,量身定制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帮扶方案。

在肇庆市广宁县坑口镇狮村村委会,中山市国家税务局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顾正飞向记者展示了狮村贫困户帮扶记录簿,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个贫困户帮扶前的家庭情况、帮扶的总体规划、年度帮扶计划以及帮扶的成效,每一次更新记录都有贫困户的签名确认。

而这本帮扶记录簿的内容也会被录入广东省扶贫信息网的电子系统中,成为对干部考核的指标之一。

——责任到人,解决“谁去扶贫”的问题。在第一轮扶贫“双到”中,珠三角7个市与11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对口帮扶,省直单位、中直驻粤单位与贫困村挂点帮扶,粤东西北14个市及下属单位与本地贫困户直接帮扶,11524名干部组成3541个扶贫工作组下乡扶贫,全省100%贫困村实现定点对接。

截至2013年6月10日,参与第二轮扶贫“双到”的3765名干部全部进驻2571个重点帮扶村。各帮扶市还派出了驻市、驻县工作队,对口协调帮扶工作。

在广东,每一个被列入扶贫“双到”工作的贫困村里,均立着一块公示牌,上面写着对口帮扶单位的每一位干部需要帮扶的每一户贫困户户主姓名。密密麻麻的结对帮扶名单之下,是帮扶单位和干部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于贫困村,从饮水安全到修桥补路,民生所及每个方面的“阴晴雨雪”,对于帮扶单位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对于贫困户,从吃穿住行到种田养猪,生产生活每个环节的“饥寒冷暖”,帮扶责任人都必须挂在心上。

——创新方式,解决“如何去扶贫”的问题。

在连南县扶贫研究孵化基地,一幅幅扶贫“双到”工作流程图,将在此过程中贫困户、当地村委、扶贫单位、技术专家、供销运营中心等相关方的需求、责任等分解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张张产业帮扶图,则成为“一村一策”扶贫“双到”精髓内容的生动注脚——涡水村:水资源丰富,适合开发小水电;必坑村:紧邻榕思河,适合搞漂流旅游产业;六联村:山地多,适合搞山苍籽和高产油茶种植;大竹湾村,靠近水库,可以引导群众养鱼……

在揭阳市揭西县良田乡下村,珠海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驻村干部段志平将“一户一法”的精准扶贫方式落到了实处。他把全村贫困户归为四类:五保户、危房户、因病因学致贫户、无法外出务工致贫户。对五保户等老弱病残人员,采取临时性救助措施,协助村干部争取将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特困户纳入低保;对危房户,协调村、镇、县有关部门,将其纳入当地危房改造计划;对因病因学致贫户,采取助医、助学的形式扶持;对无法外出务工致贫户,一方面广泛开展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种养水平,同时引进两家小型加工企业,助其就地务工,另一方面,对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年轻人,经组织培训后积极推荐外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