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纪事”专栏讲述优秀驻村扶贫干部故事

27.11.2015  11:27
石坑镇距离梅城50公里,进出道路随山势九曲十八弯,而马径村位于石坑镇最北边。马径村的致富路子越跑越宽,第二轮扶贫工作也快结束了。何泽军这位“”扶贫干部见证了一轮比一轮有经验的扶贫工作,一轮比一轮成熟的开发模式,这让他对下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更加寄予了厚望。何泽军说。

  ●本报记者  张柯

  编者按:今年是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收官验收之年。自2013年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帮扶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帮扶措施,真心实意帮扶我市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为贫困山区脱贫奔康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扶贫干部。本报近期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挖掘驻村扶贫干部的感人事迹和扶贫经验,今起推出“扶贫纪事”专栏,讲述优秀驻村扶贫干部的故事,敬请垂注。

在何泽军(左)的帮助下,村民原本荒废的柚园获得“重生”。(吴腾江 摄)

  人物档案:何泽军,广州增城区石滩镇扶贫办主任,石滩镇驻梅县区石坑镇马径村干部。

  驻村心语:从城区到石坑镇只有一条路,从石坑镇到马径村也只有一条路。我常说,来马径扶贫三心二意干不得,唯有一心一意才能真扶贫。

  何泽军其实不算驻村干部里的“新人”,2010年1月29日,他在第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就已来到梅县区畲江镇杉里村驻村。三年后,在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他又主动请缨,驻点梅州,在梅县区石坑镇马径村继续他的扶贫事业。

  在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三年里,何泽军自己贷款买了辆车,跑村跑县、跑市跑省城,总里程数可绕赤道两圈多。他把扶贫路子跑快了、跑准了,村里的致富路也跑宽了,不仅拉来了大老板、跑回好产业,并让马径村于今年5月提前“抛”掉了“贫困帽”。

  石坑镇距离梅城50公里,进出道路随山势九曲十八弯,而马径村位于石坑镇最北边。2013年7月14日,何泽军初来马径村时,该村刚被洪水“洗劫”:农田被淹、房屋倒塌、桥梁倒塌……除了洪水后的重建工作,全村51户贫困户的脱贫和村主导产业不“主导”问题,更是让何泽军着急。

  金柚、油茶和金银花是该村的主导和特色农产品,但由于山路曲折村道崎岖,有产无销的局面阻碍了村民继续耕山的动力,导致产业规模日渐式微。“既要改善村里的内外联通环境,打通市场,又要扶起产业形成规模。”摸准了症结的何泽军开始谋划“号脉造血疗法”。为此,他跟村干部一道把村里村外跑了个遍,做规划、打报告,一次次拿着项目向外跑。三年来,他为马径村争取到480余万元建设资金,把村里的百亩荒地承包给大老板种植金银花,组织10余户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打通销路,还拉回企业为村民们上劳动就业技能培训课。短短两三年间,这个全省典型的贫困村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被列为梅县区“美丽乡村”。去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6000余元。看着小山村发生的新变化,村里唯一的酒厂放弃了迁址的念头,还增资150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

  马径村的致富路子越跑越宽,第二轮扶贫工作也快结束了。何泽军这位“老”扶贫干部见证了一轮比一轮有经验的扶贫工作,一轮比一轮成熟的开发模式,这让他对下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更加寄予了厚望。“关键还是号准脉对症下药,精准扶贫才能实现脱贫致富。”何泽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