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产业提高扶贫造血力注重党建打造致富发动机

25.11.2015  12:30
中山扶贫坚持“”与“项目”两手抓:

精选产业提高扶贫造血力注重党建打造致富发动机

  深秋时节,山里的清晨已有了一丝凉意。在河源市紫金县瓦溪镇洪田村的茶叶种植示范基地里,满是绿油油的茶树苗,与四周耸立的青山、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煞是可爱。这是洪田村在火炬开发区扶贫工作组帮扶下,结合当地实际所创办的产业扶贫项目。

  “山上建起茶叶种植基地,山下打造茶叶加工厂,一方面保证农民种的茶叶有人收,另一方面通过深加工,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中山驻瓦溪镇帮扶组副组长何永泰说。火炬开发区按照“一村一品”发展主导产业项目,先后投入135万元,带动瓦溪镇四个贫困村的258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

  除了洪田,火炬区还为上东村建设120多亩“芭蕉芋种植基地”,为瓦溪村建设水域面积达100多亩的“立体化种养基地”,为高田村建设56亩的“名贵树种种植示范园”,这些都是可以持续增收的“造血型”扶贫项目。

  而这只是在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中,中山对口帮扶河源市紫金县以及肇庆市怀集、封开、广宁、德庆共5县75条贫困村的一个缩影。中山市在对口帮扶中不摆花架子,真真切切下功夫,坚持“”与“项目”两手抓,通过建立永不撤离的“工作队”和长期造血的好项目,不仅要帮助贫困村富起来,而且还要守得住、不返贫。

  ●扶贫有实效两年变化可抵过去三十年

  从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一下雨便泥泞难行的贫困村,到村容整洁、村风和睦,村路基本实现硬底化,并且装上路灯的示范村,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多久?

  肇庆市德庆县凤村镇大村村给出了答案,只需两年。“自从2013年帮扶组进村,村子是一月一小变,一年一大变,这两年的变化可以抵得上过去三十年。”在大村当了3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梁广兰兴奋地说。

  饶海新是中山市公安局驻大村村联合帮扶组的组长,时至今日,他仍然记得,刚来的时候大村的样子。“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遇到雨季,村口涵洞排水不畅,路面积水高达40多公分,村民出入只好卷起裤脚或搭乘竹排,据说还曾经有个小孩一脚踏空掉进水里淹死。”此外,因为村里通的自来水含有污垢积液,要在水缸沉淀两三天后才能饮用,所以大村家家户户备着大水缸。

  出行难和饮水难困扰着大村村民数十年而得不到解决,为此饶海新带领工作组积极协调,四处奔走,一方面争取道路硬底化指标,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终于在2013年底,大村路口修筑起涵洞并实现了村道硬底化,还装上了路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大村还在帮扶组支持下修建了安全饮水过滤池,解决了包括周边村子上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大村的巨变并非个案,数百公里外的河源紫金洪田村所发生的变化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村中有一座存在了十几年的危桥,只能过摩托车和行人,每到农作物收获季节,无论粮食还是化肥,村民都要一袋袋人工背进去,费时费力。对口帮扶洪田村的中山市火炬区扶贫干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筹资50万为村民修了一座新桥,从此危桥成为历史。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其实,大村和洪田只是中山对口帮扶的75条贫困村的代表,其折射出的是中山230名扶贫干部,勇于扎根贫困村,用心服务贫困村的态度和行动。

  “居者有其屋”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诉求,虽然在肇庆市“新一轮”扶贫工作中已经没有住房改造任务,但中山市驻村工作组仍然根据贫困户需要和意愿,完成住房改造540户。其中,神湾镇帮扶的德庆县官车村,投入291万元完成了两个自然村、87户“两不具备(指不具备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移民搬迁项目;而市委组织部也在怀集县万坪村投入26万元,帮助22户低收入家庭完成住房改造。

  笔者在近一周的走访中发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75个贫困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改变,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的精神风貌和致富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很多昔日的贫困村、问题村,不仅摘掉了帽子,而且还跻身富裕村、示范村。这其中的嬗变,中山对口帮扶工作组功不可没。

  ●产业驱动力一壶黄花茶的“致富经

  “东凤镇为横径村泡上了一壶黄花茶,引领全村走上了致富路。”近两年来在横径村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紫金县横径村地处粤东山区,山多地少,一直有种植黄花茶的传统,但过去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销路,收益并不好。村民种茶赚不到钱,慢慢地就把茶地丢荒了。到2013年初,全村丢荒茶地将近500亩。

  不过,随着东凤镇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组的到来,这一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工作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将黄花茶培育成当地的主导产业,形成“造血”增收的长效机制。工作组一方面引导31户村民成立了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开发打造了126亩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并出资20.3万元建设了茶叶加工厂,再由村委会打包交给企业经营,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解决了农户卖茶难问题。

  贫困户陈彩先家原来的茶地基本荒掉,主要依靠小儿子外出打工,日子过得很辛苦。“工作组来了后,不但免费提供茶苗和有机肥,还给我们技术指导,茶采下来由加工厂管收,不担心卖不出去。今年春茶,我就摘了300斤茶青,卖了近6000元。”陈彩先说。截至目前,横径村共246户农户种植了茶叶,占全村农户数的33.29%,年产值将超过240万元;其中贫困户参与率达84.38%,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2736元增长到目前的9100多元,有劳动能力的64户贫困户100%实现了脱贫。

  在第二轮扶贫开发工作中,中山市尤其强调培养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其中,产业扶贫被认为是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两年的帮扶工作中,中山市帮扶组强调因地制宜选项目,通过“一村一基地”、“一村一产业”,探索打造贫困村永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保证贫困村可以长久脱贫致富。

  除了岑元村的葡萄、横径村的黄花茶,仅就记者走访所见,中山的产业扶贫业已是遍地开花,成效显著。在封开三联村,中山市人大办帮扶组投资50余万元开辟了50亩中药材示范基地,种植“牛大力”和“黑老虎”,并与亦元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提供种苗及技术支持,并以保底价包销所有产品,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入;在广宁赤水村,中山市地税局帮扶组通过组织家禽家畜专业合作社,带动89%的贫困户从事鸡鹅牛猪的养殖,帮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此外,中山市政协帮扶组通过引进龙头医药企业,投入30万元在紫金县宝洞村开辟出了一个百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所有产品归合作社和村委会共有,销售收入四六分成,村委增加的收入将直接分配贫困户。

  ●党建第一线锻造永不撤离的“工作组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不足外,普遍存在着基层党组织涣散软弱的问题。”中山市委统战部驻紫金县远光村联合帮扶组组长曾小光表示,“所以我们需要协助贫困村建立起坚强团结的党支部,找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即使以后我们离开了,也能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组’。

  因此,统战部帮扶组进村伊始,就注重基层党建工作,并有意在远光村里挖掘和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首先进入工作组视野的是杜海峰,杜海峰是村里最早走出大山,而后又回到家乡的大学生,年轻,有知识、有想法、有热情。在与工作组的交流中,杜海峰多次表示,物质上的短缺并不可怕,思想上的裹足不前才最要命,这与工作组的想法极其合拍。由此,工作组将杜海峰作为扶贫工作的“第六人”,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而杜海峰也不负众望,在村里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时,他主动挑重任,向村委承包种植示范点,为村民致富寻经验、探路子。

  而在广宁县红太阳村,来自中山市发改局的驻村帮扶组紧抓基层党建同样取得实效。“在工作组入村之前,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很陈旧,开会的时候连个会议室都没有,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别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连党支部会议都难以正常召开。”红太阳村党支部书记冯肇其回忆说。

  工作组了解情况后,就率先筹措资金21万元,将村委大楼全新整修,并专门建了会议室;同时,扎实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成村级“五全”公共服务平台,为村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还组织红太阳村两委班子到中山的东升、小榄等镇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致富能力。预计至2015年底,红太阳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3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该村也在2014年被市县评为“平安村”、“创卫村”和“教育示范村”。

  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一开始,中山市就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并出台了“以党建促扶贫”的工作方案,在驻县工作组成立党总支,各驻村工作组成立党支部,参与当地党委和村支部“三会一课”活动。通过“传、帮、带、送”,强班子、育能人,培育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对此,中山市农业局局长李小建表示:“两年来,中山将帮扶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通过软硬环境建设,着力提高贫困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其一,帮贫困村修葺、重建村委办公楼108宗,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委无办公场所的困境;其二,帮助75条贫困村全部建成‘五有’党支部;其三,协助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请贫困村村两委成员到中山村镇交流学习,务求把村‘两委’班子培养成为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队伍。

  ●扶贫先扶智驻村干部兼职贫困村电脑课教师

  近一年来,最受怀集县珠岗村珠岗小学五、六年级同学欢迎的老师非刘时宇莫属。

  刘时宇是中山市委宣传部联合帮扶组驻珠岗村的扶贫干部,工作之余,在珠岗小学兼任高年级的电脑课教师。刘时宇出生于湖南衡山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曾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完成大学学业。参加驻村扶贫工作后,他坚信知识的匮乏比物质的贫乏更可怕,扶贫必须先扶智。

  2013年,在刘时宇的帮助下,珠岗小学与中山两所省重点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送教送学;同时,还新建了一个拥有40台电脑的多媒体教室。然而,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了,但软件却远远不足,由于缺乏懂电脑的老师,电脑室建成三个月内,竟然都还没有开过机,完全成了摆设。

  刘时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到自己曾学过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就自告奋勇担任起四到六年级的电脑课老师。由于刘时宇授课方式灵活,并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现在电脑课已经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从小刘他们进村以来,学校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两年多来,基本上是月月有活动,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在珠岗小学工作了36年的校长林万活介绍说,而且每月的举办的活动他都用笔记录了下来。

  在走访中另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来自紫金县洪田村。2013年,家住洪田村的曾科文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然而由于家境贫寒负担不起学费,曾科文面临辍学打工的困境。中山市火炬区驻洪田帮扶组了解情况后,毅然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帮助曾科文缴付了每年数千元的学费,还每月按时给他提供600元的生活费。

  “正当我准备放弃学业,替家庭分担生活重压之时,你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圆了大学梦。除了感谢,我郑重保证,将更加努力地学习,用心回报社会!”曾科文在给驻村帮扶组的感谢信中如是说。

  扶贫先扶智,再穷不能穷教育,虽然教育扶贫所占考核分数不高,但中山市各工作组都对此高度重视。从珠岗到洪田,从肇庆到河源,中山帮扶组为贫困村教育条件的改善,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都颇为显著。仅在紫金县,中山市对口帮扶组就先后投入860多万元,完成了20多所学校硬件设施的修缮工作,并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确保没有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策划统筹:张林泉 撰文:李凤祥

  ■人物特写

  村里来了个办实事的“白头佬

  中山扶贫办供图

  “村里来了个‘白头佬’,不仅人好,关键还能办实事!

  肇庆广宁县狮村村民口中的“白头佬”叫顾正飞,是中山派来的驻村扶贫干部。驻村两年多来,这个高高瘦瘦、头发花白的驻村干部,常常背着一个黑色电脑包,为修路、盖房等事务在村中奔走,被村民亲切地称他为“白头佬”。

  2013年,顾正飞离退休只剩3年,大家都以为他会安稳地等待退休,但他却出乎意料地申请到山区参与扶贫工作。顾正飞说,他在农村出生长大,始终怀着一颗为农民服务的心,知道农村的困难在哪里,也知道农民最需要什么。

  进村伊始,顾正飞就立即带领帮扶组投入紧张的贫困户资料登记工作中。当时是6月时节,又赶上台风天气,时间紧、任务重,顾正飞带着帮扶组冒雨涉水,一家一户地走访登记。一天,顾正飞和另外两名帮扶组成员杨魏永、石峰,一早便从县城驱车前往狮村,走到一半车出了故障,“当时下着倾盆大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半天也不见一辆车路过。老顾心里着急,打算走路去狮村,害怕耽误工作。”杨魏永说。好在后来遇到一辆过路车,顾正飞二话不说,便搭车赶往狮村继续工作。

  12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锻炼出顾正飞强健的体魄,更把爱国主义情怀深深种进了心底。狮村属于革命老区,村里至今还建有伍氏革命烈士纪念馆。顾正飞尤其关心贫困户中的老兵和军烈家属,“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了青春和鲜血,甚至还有宝贵的生命,如今生活贫困,理应得到优抚。

  伍于明是一位80多岁的退伍老兵,家庭条件不好,住房与村里的干道只有一段田埂相连,一下雨便成了孤岛。顾正飞了解情况后,想为伍于明家修一条连接村道的小路。刚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顾正飞就反复做工作,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也修好了路。路通的那一天,伍于明紧紧拉着顾正飞的手,动情地说:“共产党没有忘了我们这些老兵,白头佬是个办实事的人!

  对顾正飞而言,到山区扶贫只是他人生价值的一个侧面,对公益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奉献贯穿了他的一生,顾正飞也在今年8月份荣登“中山好人榜”。自1998年来,顾正飞一直坚持定期无偿献血,从42岁到59岁,17年间累计献血超过7万毫升,相当于14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