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省政府批复同意《滨海湾新区发展总规》!

01.07.2019  05:30

5月2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新区发展总规》”)。6月21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新区发展总规。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广东省政府审议通过的首个省级新区的发展规划,是指导东莞滨海湾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清晰绘就了滨海湾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滨海湾新区规划设计效果图

湾区时代

东莞面向未来的新平台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全面规划。《规划纲要》明确将滨海湾新区列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提出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东莞敢为人先,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整合本地土地资源、外来技术资金和劳动人口,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逐步走出一条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名城,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战略,赋予了东莞二次创业的历史性机遇。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贯彻落实省委“1+1+9”战略部署,东莞提出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价值追求和战略目标,亟需一个新平台进行发展新试验、改革新探索。正如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所言,“东莞需要开辟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原有的区位优势上,加速空间布局的调整。

▲滨海湾新区区位图

作为东莞“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之一,滨海湾新区便是东莞全力打造的面向未来的重点发展新平台。滨海湾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连接南沙前海、邻近港澳,是珠江口东岸最大的可集中连片开发的战略性区域,拥有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具备坚实的经济腹地支撑,“区位好、空间大、交通优、产业强”的优势得天独厚。建设滨海湾新区,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推动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深度参与粤港澳协同发展的主抓手。

5月21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到东莞市调研时强调,要高水平规划建设滨海湾新区。 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东莞滨海湾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特色合作平台,规划建设新区有利于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

谋定后动

以工匠精神高标准规划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滨海湾新区脚踏实地打基础,深思远虑谋长远,保持耐心和定力,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一系列规划。

2017年4月,东莞向省委、省政府提出规划建设滨海湾新区的战略构想,得到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7月12日,省批准了新区机构设置方案,10月12日,新区正式挂牌,实现了“提升定位、扩大范围、搭建架构”的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12月,省府办印发了《东莞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明确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东莞市政府及省有关部门抓紧编制新区的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三个专项规划。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积极对接省发改委、成立规划编制小组、组建高水平规划编制团队、组织多轮实地调研、多次征集意见等高标准开展规划编制,全力以赴抓好规划报批工作。

▲滨海湾新区规划设计效果图

在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滨海湾新区于高处着眼、细处着手,以工匠精神“一针一线”编制各项规划。

一是坚持谋定后动、精益求精。 新区党工委主要领导带队赴雄安新区等地调研,对标先进模范,学习其“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的从容建设理念,紧锣密鼓又深思熟虑推进新区规划编制,2018年以来组织高规格的咨询会、评审会、汇报会达30余次。《新区发展总规》前后修订近50次,其中自去年9月上报省发改委以来,就修订了21次,确保发展总规符合最新发展趋势、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是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 新区充分借助“外脑”资源,以多种形式汇聚国际国内高端智慧,成立新区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聘请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技术强院,同时大手笔开展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滨海景观活力长廊规划设计和滨海湾大桥设计等国际竞赛,通过国际招标吸引了美国AECOM、CRTKL、法国邑法等40多家知名设计机构参赛,为新区规划设计注入国际先进理念,形成了一系列丰硕设计成果。

三是坚持“三规合一、多规融合”。 为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新区同步开展发展总规与城市总规编制,通过讨论会、技术交流、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促进各专项规划互相衔接、互为支撑,形成上级规划与子规划协同推进、互相促进的有机结合。

在省发改委组织的评审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新区发展总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编制依据充足,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与公众意愿相统一,发展趋势与城市实际相结合,既是宏观的战略纲领,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资源统筹管控依据,为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的新引擎奠定了良好的规划基础。

锚定目标

城市愿景清晰在望

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滨海湾新区提出这一总体目标与建设节奏,蕴含着坚定决心与时代使命。

新区发展总规》提出,要把滨海湾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战略节点、东莞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滨海生态宜居智慧新城,并确立了新区近期和中长期建设目标——

到2022年,起步区框架基本成型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制初步建立,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初步建成, 若干千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稳步落地 ,新区基础路网基本完善;威远岛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公园初步建成,对东莞高质量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到2025年,新区产业和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港澳协同、国际协作平台作用凸显,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高端产业集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智慧城市基本成型。 人口规模达2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500亿元

到2035年,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 ,东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作用充分显现,建成宜居宜业湾区新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对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绿色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环境优美的生态格局。 人口规模达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2000亿元

根据规划,到2035年,滨海湾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0万元/人,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8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达100%……

▲湾区大学概念效果图

如果说这一个个具体的数字,透视出滨海湾新区“十年建新城”的美好图景,那《新区发展总规》列出的28个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则反映出新区“三年打基础”的扎实举措。

这些项目包括:滨海湾站及滨海湾站枢纽TOD开发建设、东莞轨道交通2号三期工程、东湾大道、滨海湾大道等8个基础设施项目,芯云产业城、智能制造中心、光电影像产业等9个产业项目,威远岛森林公园、滨海湾中心公园、磨碟河湿地公园等8个环境品质提升项目,湾区高水平大学、滨海湾医院、未来学校等3个公共设施项目。其中,滨海湾大道已确定施工单位准备开工,东湾大道预计第三季度动工,OPPO项目前已进入地块勘探和沉降测试阶段,紫光、欧菲、正中3个项目计划2019年10月前动工。 而省市共建的湾区大学也敲定落户滨海湾新区

组团式发展

构建“一廊两轴三板块

滨海湾新区明确了“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三大产业定位,将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将坚持陆海统筹、中心带动、轴带串联, 构建“一廊两轴三板块 ,推动滨海湾新区集约高效、产城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创新发展。

▲滨海湾新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一廊”即滨海景观活力长廊。 新区将打造一条40公里长,集合生态景观、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时尚休闲于一体的滨海长廊,塑造东莞向海转型新地标、湾区滨海岸线新典范。

两轴”即城市中轴和城市发展功能轴。城市中轴 :依托滨海湾站以及滨海湾大道等交通骨架路网,深化“北站、中城、南湾”空间结构,塑造景观轴、功能轴、交通轴“三轴合一”的城市中轴线。北站,建设滨海湾站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高铁、城际、地铁“三铁合一”,推动站城一体开发;中城,建设滨海湾青创城,未来可容纳约3万粤港澳台人才;南湾,打造滨海总部经济带,建设港澳客运码头。 城市发展功能轴 :以东湾大道为主轴,串联新区三大板块,集聚企业总部,引导金融、商务、科技、商贸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把东湾大道打造成新区版深南大道。

▲城市中轴线规划效果图

三板块”即按照“一核两翼”布局,差异化打造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板块。

核心区—沙角半岛板块。 积极推动滨海湾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统筹推进TOD导向的站城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一批轨道站城综合体及“轨道+物业”、“轨道+社区”示范项目。 核心区北站起步、中城聚力、南湾点睛、中轴贯通 ,承担新区联动市区、与滨海湾片区组团发展的综合服务功能,以深茂铁路滨海湾站为结点,形成与深圳大空港地区和广州南沙新区高度互动,是重要的都市核心区。

东翼—交椅湾板块。 统筹推进与深圳大空港地区的基础设施衔接及产业协调发展,突出新型产业载体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高端要素集聚。依托优美的滨海环境,重点吸引科技型独角兽企业集中设立研发总部,打造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相关新兴产业为核心, 以总部经济、科技研发等高端功能为引领的“产业之芯

▲OPPO智能制造中心规划效果图

西翼—威远岛板块。 发挥威远岛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叠加优势,规划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及配套设施,策划举办重大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领域和渠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创新, 谋划建设湾区大学,打造创新集聚区

未来之城

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城市发展千城千面。滨海湾新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生态宜居智慧”为目标,致力打造一座未来之城、典范之城。

新区发展总规》提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 。当前,新区正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突出生态修复 ,开展茅洲河、太平水道、磨碟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和一河两岸综合开发; 突出系统生态体系构建 ,立足新区山、林、田、湿地等自然本底,重点打造5000亩的威远岛森林公园、4000亩的滨海湾中心农业公园和2000亩的磨碟河湿地公园“三大绿心”; 突出滨海生态空间营造 ,依托海岸线优势,高质量打造一条长约40公里生态生活相融、海湾陆域相接的滨海景观活力长廊,努力构建山水交融、蓝绿交织的生态新城。未来,滨海湾新区蓝绿空间占比将达60%,公园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将达100%。

▲滨海湾新区交椅湾启动区风光图

滨海湾新区不单有怡人的自然风光,更有舒适的人居环境。根据《新区发展总规》,未来新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将达80%。依托滨海景观活力长廊和生态廊道, 将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通道”的休闲慢行交通系统 ,发展空中连廊步行通道,人们在其中通勤、运动、休闲,在生态休闲空间与办公商业中心无缝穿行。同时,推进海绵城市试点示范,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 ,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等措施,有效节约水资源。

▲滨海湾中心农业公园规划效果图

智慧”,则是滨海湾新区的另一个关键词。 除了将大人工智能作为新区的重要产业方向,在未来的公共服务中,智慧路灯、智慧停车、智能驾驶、智能物流等最新科技元素也将成为滨海湾新区的标配。

东莞市委副书记,滨海湾新区、东莞港党工委书记张科指出,要把重点项目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做到重点项目推进到哪里,智慧城市建设就跟到哪里

新区发展总规》提出,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全面推进就业与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文体休闲等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满足公众需求,拓展公共服务渠道,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建设一站式、全天候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为居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优质高效的智慧公共服务。

新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交通、城管、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健全城市智能民生服务,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切实提高民众满意度。

坚持互联互通

推动粤港澳软硬环境对接

新区发展总规》提出,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强与粤港澳台合作,促进人才互通,深化与港澳台高端服务业合作。

据介绍,2018年以来,新区有关责任人主动走访对接华润集团、新鸿基集团等港资企业,与香港“一带一路”总商会、香港资讯科技联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创新科技中心以及澳门城市大学等知名行业协会、企业、高等院校签订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

根据《新区发展总规》,在与港澳合作方面,将深化与港澳在文化、教育、医疗、青年创新创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落实CEPA及系列协议的开放措施,支持深化和探索新区与港澳合作机制。

据悉,新区在城市中轴线上选择区位最好、交通最优的地块, 规划建设1500亩的滨海湾青创城,按照“站城一体、产城一体”理念,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 ,计划2025年容纳3000名、2035年容纳3万名青年人才。与此同时,与港铁集团深入对接,计划对标香港“西九龙站”,联合将“滨海湾站”打造为“三铁合一、综合交通、站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届时,从滨海湾站出发,乘坐轨道交通6分钟到达深圳、35分钟到达广州、40分钟到达香港。如此一来,将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熟悉的工作环境、习惯的生活配套。

▲滨海湾站规划效果图

新区发展总规》的落定,标志着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为这座未来之城勾勒出了美好的蓝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滨海湾新区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项目落地年”落实东莞市委“执行力建设年”工作部署,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加快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向海出发、扬帆领航。

来源:“东莞滨海湾新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