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5G技术:演进型和革命型技术将共存

05.10.2015  02:50
大规模天线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比特数用于准确描述空间信道状态信息(CSI),从而有效地进行预编码和资源调度。基于稀疏码:码本矩阵具有稀疏性,可以降低接收算法的复杂度,适用于上行免调度场景;

原标题:全面解读5G技术:演进型和革命型技术将共存

  5G将是一个全球的标准,这点与4G类似。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了对5G发展的详细规划与推进,例如欧盟的METIS项目、中国的IMT-2020、韩国的5G Forum、日本的ADWICS。这些项目和计划由众多的电信运营商、系统设备厂家、终端厂商、研究所和大学共同参与。

  与前4代不同的是,5G的应用十分多样化。峰值速率和平均小区频谱效率不再是唯一的要求。除此之外,体验速率、连接数、低延时、高可靠、高能效都将成为系统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应用场景也不只是广域覆盖,还包括密集热点、机器间通信、车联网、大型露天集会、地铁等。这也决定了5G中的技术是多元的,不会像前几代的每一代都有唯一一个标志性的技术。

   5G应用和关键性能指标

  面向移动互联网用户,未来5G的目标是达到类似光纤网速的用户体验。而对于物联网,5G系统应该支持多种应用,如交通、医疗、农业、金融、建筑、电网、环境保护等,特点都是海量接入。图1是5G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的一些主要应用。

  数据流业务的特点是高速率,延迟可以为50ms~100ms;交互业务的延时为5ms~10ms;现实增强和在线游戏需要高清视频和几十毫秒的延时。到2020年,云存储将会汇集30%的数字信息量,意味着云与终端的无线互联网速率达到光纤级别。

  在物联网中,有关数据采集的服务包括低速率业务,如读表,还有高速率应用,如视频监控。读表业务的特点是海量连接、低成本终端、低功耗和小数据包;而视频监控不仅要求高速率,其部署密度也会很大。控制类的服务有时延敏感和不敏感的,前者如车联网,后者包括家居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除了用户体验速率、流量密度、连接数密度、时延(端到端)和移动性等KPI定义,5G需求还包含了3种效率:小区平均频谱效率,单位是比特/秒/赫兹/小区,或是比特/秒/赫兹/平方公里;能效,单位是比特/焦耳;成本效率,单位是货币单位/比特。

  5G的需求列举了如下几大应用场景:密集居住区、办公室、商场、体育馆、大型露天集会、地铁系统、火车站、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对于每一种应用场景,又有不同的业务类型组合,例如图1中的14种业务的其中一种或几种,在各个应用场景中的比例随用户比例而各异。经过一系列的测算,可以得出一些典型场景的关键性能指标。

   四大典型部署场景

  5G中比较重要也更好量化的性能指标有三个:一是室外100Mbps和热点地区1Gbps的用户体验速率;二是相比4G要有10~100倍的连接数和连接密度的提升;三是空口时延在1毫秒以内,端到端时延在毫秒级。5G关键性能指标及潜在技术如图2所示。

  从部署角度看,5G可分出4大典型部署场景,能够与技术更紧密地挂钩。这四个场景分别是:宏覆盖增强、超密集部署、物联网和低时延/高可靠。

   ——宏覆盖增强场景

  在这个场景,所用的频段多半是低频的,宏小区的覆盖半径可达数公里。实现100Mbps的用户体验速率的性能指标较有挑战性。在这个场景中,不同用户到基站的路损差异很大,使得信噪比差别也很大。宏站上一般允许布置许多天线。连接数,即使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用户数也十分大。因此比较适合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天线、非正交传输,以及新型调制编码。这些技术一般情况下可以较好地共存,即复合使用,总的增益近似等于各个技术所带来增益的叠加。

   ——超密集部署

  5G的应用场景许多是与密集部署相关的,如办公室、密集城市公寓、商场、露天集会、体育场馆。这种场景下的用户体验速率要求是1Gbps。很明显,用户的密度在典型面积下相当高,可以在室外或是室内。小区的拓扑形状呈现高度的异构性和多样性,有宏小区、微小区(Micro cell)、毫微小区(Pico cell)、微微小区(Femto cell)。它们的发射功率、天线增益、天线高度也大相径庭。适合的潜在技术有高级的干扰协调管理、虚拟小区、无线回传、新型调制编码、增强的自组织网络等。对于室内部署,还可采用高频通信来增强用户体验,降低小区间干扰。高频的短波长性质使得大规模天线阵列更容易部署。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