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聚湾区·筑梦东莞④│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工匠精神支撑东莞制造业变革

18.11.2019  12:21

今年4月,东莞市技师学院老师徐达与队友在2019年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上获得一枚金牌,这是东莞市技师学院首获智能制造类别的国际大奖。

而早在1月底,来自东莞市技师学院的杨雄森在备受瞩目的第48届国际青年烘焙师大赛中代表中国出战,最终,中国队获得团队第一,单项奖方面杨雄森获金奖。

单打冠军”的接连出现,充分说明东莞技工教育的整体水平正在提升,东莞技能人才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效。

东莞需要更多这样的技能人才。因为如今,这座制造业城市,正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

东莞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就必须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转变,增创人力资源新优势,助推东莞经济发展从依靠单一要素推动,转向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创新等全要素驱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莞提出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旨在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现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

尊重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风尚兴起  

获得‘首席技师’称号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责任感。‘首席技师’的评定目的在于利用有限的一线技师来带动其他工人的进一步发展,对东莞来说更落地、更接地气,也体现了政府重视培养我们的基层技术工人。我将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带动其他工人,给他们一些方法上或行业方向上的指导。”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健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卢子忱说。

从2016年起,东莞连续5年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通过开展“名师带徒”活动,传授技艺特长和绝技绝活,参与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解决企业的生产操作难题。计划到2020年,培养500名达到省级领先水平和市级顶尖水平的“首席技师”。

在评选出的“首席技师”中,有像卢子忱一样从高校毕业后在行业里深耕的技能人才,也有从中专学校毕业后一步步从学徒奋斗至行业佼佼者的匠人。

涂燕姣是东莞“巾帼工匠”中的一员。中专毕业后,她进入一家模具公司做学徒。为了实现“模具设计师”的梦想,她利用下班时间自学理论知识,周末到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如今她不仅完成了成为一名“模具设计师”的梦想,还担任公司模具设计科科长,开始培养适合团队发展的新人。

为了提高团队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涂燕姣在一番探索和总结后制定了一套实用可行的学徒培训方法用于培训应届毕业生。“现在公司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也希望制定一些有效的方法,培养一批适合企业的人才。”涂燕姣说。

从卢子忱到涂燕姣,东莞已累计选树三批共297名“首席技师”,以工匠精英为引领,一股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的时代风尚正在莞邑大地悄然兴起。

而对“首席技师”以及更高一级的“莞邑工匠”的评选,正是东莞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多个子政策之一。

近年来产业转型的实践、调研和经验积累让东莞意识到,在新时期,人力资源红利必须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转变,助推东莞经济发展从依靠单一要素推动,转向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创新等全要素驱动。

探索机制提升技能人才总量和质量  

2018年,东莞出台了《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这也是东莞有史以来出台的最完善、最系统的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属于东莞“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中的“百万”。

这份政策以“技能人才之都”建设为统领,在创新机制上,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国际合作以及产教融合等一批培养机制,激发技能人才创新活力;在优化存量上,实施一揽子技能素质提升政策,激发劳动者技能提升动力;在扩大增量上,加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进一步扩大高层次人才规模。

东莞计划用3年左右投入10亿元推动100万人提升技能学历素质,让广大劳动者与产业同步升级,与城市共同成长。

力争到2021年,东莞全市技术工人的比例提升10%以上,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引进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的“工匠精英”,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在此基础上,东莞市人社局又出台了“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首席技师”培养、“技师工作站”、实训分基地、国际化合作培养等5份配套子政策。今年计划制定10份配套子政策,形成“技能人才之都”“1+10”政策框架体系。

事实上,“技能人才之都”的提出是有深厚基础的,有很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近年来已经在陆续探索。

早在2014年,东莞就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设立“技师工作站”,开展带徒传技、技术攻关等活动,加速创新成果的传承和推广。

去年8月,樟木头镇迎来了首个“技师工作站”,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2018年第一批获授东莞市“技师工作站”的6家企业之一。

技师工作站的设立和高效运营,充分发挥了企业、行业协会等现有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采取师带徒等方式传承技艺,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了企业、行业协会等现有平台和技术优势,开发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标准,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进而推动整个企业和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

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东莞产业需求人才  

除了企业内部之外,在东莞的校园中,技能人才也在茁壮成长。

东引运河两岸,东部快速路南,拥有“两校一中心一公共服务区”的东莞职教城在“模具名镇”横沥镇的东北部拔地而起。

位于东莞职教城内的东莞市技师学院,培育出了在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上斩获金牌的优秀教师徐达,也培养了在国际青年烘焙师大赛中勇夺金奖的学生杨雄森。

2018年,东莞市技师学院为国家机电一体化和工业控制两个项目国家集训队输送3名选手,学校师生多次在国际性技能比赛中获得金牌,烘焙项目基地入选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基地。

除了积极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外,东莞市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先进职教模式,开展实体化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际认可、高含金量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及课程体系,推动本土化应用。

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们已经像在企业一样真实体验产品设计师的工作了,不管他们最后成果如何,这个体验对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东莞市技师学院中德班的老师丘凤介绍,她从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与企业接轨角度出发,把课堂变成真实的企业办公场景,让学生设计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在这门课上,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将会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

产教融合上,东莞不少做法走在了国内许多城市的前面,如东莞高训中心每年实训20万人次、设备使用率达90%等,反映出东莞政府对产教融合的大力支持。”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

近年来,东莞依托高训中心加强莞港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在内地率先引进香港专业证书课程。在各镇街建立“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平台,推动镇街围绕产业特色开展人才培养,2018年培训18万人。

此外,东莞建设了18个技能鉴定站,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达到156家,形成了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技能培训鉴定平台体系。

(来源 南方日报记者 龚名扬 靳延明)